所属学院:文学院
学科门类:文学
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代码:050100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本学科点2000年起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17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44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学位者34人,占比77%,海外研修教师占比25%,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居全省第6名。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83篇,出版著作13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本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区域及地方省份、所在院校的文化资源,已建成3000万字的气象历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建设经费投入近600万元,完成近百万字的“民国文学编年史”,具有门类齐全、方向交叉、特色鲜明、师资雄厚的学科特点。
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学术品德的基础学术人才。
1、崇尚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较好的学术潜力,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本学科经典文献,比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重要语言文学现象及学术前沿动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问题,具备独立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符合规范的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
2、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和知识获取能力;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深度的问题和见解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在所研究领域内进行调研、考察的实践能力;能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收集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意识,并以较好的书面及口头表达与同行交流的学术交流能力。
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者能攻读高一级的学位,也能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基础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现代传媒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和行政工作。
培养方向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五个学科方向。
1、文艺学:文艺学从美学高度研究作为艺术的文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创作、欣赏等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学活动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指导。本学科点设有“人文气象研究院”“长三角城市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气象美学”“气象文学”的概念。其研究特色在于围绕文艺理论前沿,侧重文学作品与艺术图像的交叉关系研究;以南京、上海、扬州等长三角城市为切入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文学呈现的互动;以跨学科视角研究气象美学,进而延伸至环境与生态美学领域。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点建有巴哈马孔子学院,拥有江苏省首家省级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维语言综合训练中心。其研究特色在于运用族裔语理论,立足于一手史料,深入探究华文教育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设计,为解决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提供借鉴;首次运用现代语言规划等理论,对民国时期的语言政策、民间运作进行公共政策学、语言学、文化学领域的交叉研究。
3、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为宗旨,本学科点打造了“气象历史文献信息平台”,已建成3000万字的气象历史文献数据库,致力于对中国科技、历史、文学文献中气象资料的分类与编年整理,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据库。重视对中国古代气象著作、气象名家学术全集的校点整理;对敦煌文献中气象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4、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三个研究方向,主要以古代文学发展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作为研究对象。本学科点的研究立足考证,运用中国传统评点学、西方阐释学与传播学理论,研究唐宋诗词的唱和、笺注、评点,关注明清戏曲续作、改编、评点、域外传播、节日演出等。运用文学地理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研究气候、气象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发掘查禁文学、通俗文学、旧体文学、翻译文学的史料文献,阐释其文学价值。重新考查民国文学的范畴、特质、发生机制、当下意义等问题;依托历史档案、口述历史探析民国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成果,考察民国文学的商业叙事、科学与民国文学发展等命题;以文本的审美为基础,解析乡土文学的时代特色及其价值差异。
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学分要求
总学分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15学分。
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必修课程包含:
1、公共基础课(6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英语训练2门(3学分);
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
3、选修课程包含:限选课:研究方向前沿课程(1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
4、实践学习(2学分)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ETS-5、科技写作;
2、专业基础课程:文艺学研究方法与热点、文学研究方法与热点、语言文献学研究方法与热点;
3、专业选修课程:20世纪美学思潮专题、20世纪文艺理论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诗词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民国文学专题研究、汉语语法学专题、应用语言学专题、文献学专题研究、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与文献专题、学术论文写作、人文素养选修课;
4、实践环节:学术报告、实践活动。
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基础,注重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培养,通过实例分析、课程讨论、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可以组建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2、培养方法:
1)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所以学位课程一般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内完成。
3)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导师或导师组在确定硕士生后尽早将必读文献目录发给硕士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硕士生应认真阅读指定必读的经典文献。
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学位课程和学术专题研究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并准备在导师组进行开题,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
5)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期考核
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需进行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等内容。中期考核不过者,可延期6个月再重新申请考核,最长延期时间为1年。
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引导研究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学术领域的专题性或专业知识运用的实践性。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字数一般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不通过者,答辩委员会有权决定延期答辩,具体延期期限,由指导教师决定,至论文预答辩通过。
硕士学位论文设置查重(相似度)环节,重复率不得超过20%。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全部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报告和实践活动。
1、学术报告,属于必修环节,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原则上应至少举行一次公开性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此外还应参加不少于6次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并且在《学术活动记录》上做好相应记录。考核合格者方能进行论文答辩。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属于必修环节,1学分。可以包含教学实践、创作实践、社会调查、课外学术活动等。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
社会调查一般是指带着课题进行某一方面的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或单位。
实践环节须报研究生实习计划安排,并报学院审核。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写出相应的实践总结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实习鉴定等,经导师签字认可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由学院组织人员对实践环节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必须达到合格才可获得相应学分。
实践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二项予以实施。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07
2025.0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TI翻译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标准学制为2年;0551 翻译研究方向:1、英语笔译;2、日语笔译;重视实践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
07
2025.0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制3年,0502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1、外国文学;2、翻译学;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二外(日语)、外国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翻译学导论、二外(英语)、日本文学批评、日语语言学导论、翻译学导论等。
07
2025.0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制为3年;0501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1、文艺学;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4、中国古代文学;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文艺学研究方法与热点、文学研究方法与热点、语言文献学研究方法与热点等。
07
2025.0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年。0453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汉语语言学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语言要素与技能教学、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