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商学院
学科名称:国际商务
学科代码:025400
学位类型:专业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招收形式:全日制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具有全球视野、开拓精神、系统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国际沟通能力、熟悉互联网时代国际经贸法律及惯例的宽口径、厚基础、能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职业型的国际商务精英。具体如下:
(一)掌握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管理等国际商务活动的知识、理论与实务技能,具有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学习能力、分 析技能和战略意识。
(二)熟练掌握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现代商务理念和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 国际商务决策能力。
(三)熟悉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发展趋势,对“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国际商务”专业体系有较深认识、具备“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实战能力、 创新精神”的综合素养。
研究方向
杭州师范大学结合阿里巴巴商学院的办学条件和产学研合作优势,拟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重点从全球数字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三大方向展开:
(一)全球数字贸易。定位于面向数字经济新时代,能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范式及商业趋势的研究与实践。学习内容涵盖对全球数字贸易的发展 趋势、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有全局性的认识,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场景中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产品/服务的策划与运营、渠道拓展和供应链整合、创新业务模式设计和实施、网络营销推广和服务。重点培养学生全球电子商务趋势研判、市场调研、情报研究、数据采集整合等市场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等方面能力。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定位于能系统地把握国际贸易政策的运用规律和特征,服务本土企业转型。学习内容涵盖了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商务环境与运营,贸易政策工具等。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国际贸易原理对我国及国际社会采取的各种经贸政策及相应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比较研究,探讨这些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的历史背景、制度基础和理论依据,并对政策实施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进行考察和对比的能力。
(三)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定位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投资战 略管理、跨国企业本地化经营与文化融合、国际投融资业务与风险管理、国际资产风险管理等内容的应用与研究。学习内容涵盖“走出去”战略实施相关的跨国经营与投资热点领域,如跨国企业本地化经营、跨国投融资、跨国兼并与收购、 公司投资及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等。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国际规则处理企业国际化运营及国际投资难点问题和规避投资风险的素质和能力。
招生对象
(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海外高校、国内普通高校、成人 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二)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三)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学习方式及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习;学习年限为2.5年,在校年限(含休学)最长不超过5年。如确有必要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每次申请不得超过1年,累积 不得超过2年。
培养方式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一)采取导师负责制,并结合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二)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聘请高水平的行业专家配合指导实践类课程,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采取面授、自学、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的技能。
(四)课程学习和各种实践环节,均需按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并记入学习档案,考核(考试或考查)以百分制记分。
课程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专业型研究生外语(英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专业必修课程: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程:智能商业导论、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案例研究方法、商务礼仪与谈判技巧;
限全球数字贸易方向选修课:跨境支付与结算、全球供应链管理、数字贸易与信用管理;
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选修课:eWTP与国际贸易规则、全球领导力思维训练;
限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方向选修课:公司战略与组织行为、国际项目运营管理、国际营销实务;
学分要求
025400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课程按学位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四大类设置。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 36 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学习不低 于 31 学分(含全校公共选修课 1 学分),实践课程 4 学分,必修环节为 1 学分。 为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至少 1 学分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现学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文献阅读报告、学术活动、实践活动。
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通过多种手段的训练,培育学位申请者拥有良好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规范品质。
文献阅读报告:在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阅读文献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30 篇,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向导师提交至少 2 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学术活动: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 10 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 3 次。
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形式允许多样化,可以从事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兼职实习、教学实践等工作,工作量累计应不少于 30 日。
毕业考核
(一)专业实践考核
毕业前完成专业实践,累积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其中校外(基地)集中 实践不少于 1 学期,取得相关学分。
(二)科研业绩考核
科研业绩要求:完成下面要求中的 1 项
1、应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以杭州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第一作 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在正式期刊上(具有 ISSN 刊号和 CN 刊号)公 开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或会议论文 1 篇。
2、参加由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国际商 务专业学位创新创业精英挑战赛”并获得三等奖及以上。
(二)学位论文考核
除符合学校规定外,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 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且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标清晰,字数不少于 3 万字。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为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而举行的报告会,它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举措。
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选题依据;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③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行(包括研究方法、实验手段和技术路线);④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⑤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等。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主要是考核毕业学位论文进展和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全面考核,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4 学期期中完成。
3、论文评阅和答辩
论文评阅实行五位校外专家“双向隐名”通讯评阅的方式,研究生按照评阅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经专家评阅通过后方可进入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硕士学位。答辩未通过者,则按学校相关规定申请后续重新答辩或自动放弃答辩。
(四)毕业考核委员会
毕业考核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 5-7 人组成,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学位授予
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专业学位授予条例执行。凡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通过,并符合杭州师范大学学位授予相关要求者,可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颁发经济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修满规定学分,满足科研业绩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学院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上文所述就是杭州师范大学MIB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杭州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于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2、泵与泵站工程及系统节能技术;3、热力机械燃烧与能源利用;4、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多相流及复杂流动;5、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6、化工过程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08
2024.11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085502 车辆工程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5、现代汽车轮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