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主要涵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两大学科,在理论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核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固体辐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发展空间,在能源、航天、生物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更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082700 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十分坚实的数学、物理、电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深入掌握有关专业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其中某一方面有创造性研究成果,或在某一应用领域有创新性的实用成果。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技术开发的工作。
2、硕士学位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核技术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好的研究成果或实用的开发成果。
研究领域
学科研究范围加速器物理、技术及应用;辐射物理、辐射效应与辐照加工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成像;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核电子学与信息处理;同位素技术及应用;核医学影像与辐射治疗技术;工业核测控技术。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高等电动力学,加速器物理学,电磁场计算,粒子探测与数据获取系统,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辐射成像理论,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辐射化学,电磁兼容技术。
专业课程:束流光学,储存环物理,加速器理论,自由电子激光,微波技术与微波电子学,高功率脉冲技术,真空技术,同步辐射光学,同步辐射应用,医学物理,核医学仪器及应用,辐射效应与辐照加工技术,快电子学,核技术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主要相关学科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光学工程。
研究方向
1、核能科学与工程
适用于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与反应堆安全、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为核电厂安全分析及严重事故研究;多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理论与实验研究;两相自然循环与流动不稳定性及非能动技术研究;多相流数值计算及粒子输运计算;辐射探测及应用技术研究;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估;先进核电站数字化研究;微流动和传热研究。
2、核技术及应用
适用于辐射技术及应用、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核资源勘查技术及应用、核信息处理技术、加速器物理及应用等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分为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对象为辐射产生机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射线探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着重于核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如探测器的研究,核材料研究等。研究内柔主要包括核探测技术与智能仪器、核辐射测量与辐射防护、核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模拟等。
3、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适用于核材料、同位素分离、核化学化工等研究方向。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研究范围涉及核裂变和核聚变各个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兴起及部分早期核设施的逐个退役,本学科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在国家加强核设施安全管理,公众密切关注核设施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今天,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部分研究方向将更多地向环境化学方向拓展,并力争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相融合。
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适用于辐射剂量学、辐射探测、辐射屏蔽、辐射生物效应、辐射安全管理与评价等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辐射防护、辐射环境保护、评价的高级人才。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主要研究:核设施辐射监测、安全与防护;放射性及同位素的计量、防护与评价;辐射测量技术与环境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