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学位通过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相关工作,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具体实际工作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本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研究:(1)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研究的学科方向。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 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点研究:(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根据时代条件变化 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做出的重要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 判以及根据社会现实对社会主义道路所做的新的理论探索,对他们的理论观点进行评 介,在批判的基础上阐释其时代意义与借鉴价值。重点研究:(1)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 前景;(2)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
4、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 原理、基本规律、创新方法、社会功能及其时代要求,特别是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需求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1)思想 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3)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研究;(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按照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并重的 原则,课程学习累计 1—1.5 学年,论文写作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 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和学校两级批准,可适当提前半年或延长 1 年。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学科组,充分发挥学科组 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结合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在新生入学前 3 个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递交学院存档。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 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或研讨式,在师生良性互动的氛围中培育研 究生的专业特长。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能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工作。导师应与硕士研 究生进行每周不少于 1 次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及科研进展情况,为硕士 研究生答疑解难,硕士研究生应每周至少 1 次主动向指导老师汇报个人情况。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研究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系统研读经典著作, 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深入贯彻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整体 优化,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 需要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同时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 程。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培养为重点,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 文底蕴,培育担当精神,提供丰富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分为:(1)学位基础课,包括公 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三种基础课程;(2)专业选修课,包括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四个研究方向 的选修课程;(3)实践课,包括学术活动、实习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及省级以上竞赛获 奖、出国(境)交流访学(3 个月以上)等四个方面。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研究生须修满 8 学分;学科基础课须修满 8 学分;专业基础课 须修满 8 学分;专业选修课须至少选 3 门修满 6 学分(本研究方向至少选 2 门,跨研究 方向至少选 1 门);学术活动至少参加 10 次、实习实践环节须满 1 个月,创新创业、省 级以上竞赛获奖和出国(境)交流访学(3 个月以上)可奖励 1 学分。
1、学位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
学科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题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2、专业选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专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学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国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生态哲学专题
六、主要培养环节
1、制定计划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学科组,充分发挥学科组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 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领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导师根据本规 定结合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在新生入学前 3 个月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 般安排在 6 月份。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递交学院存档。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原则上在 1 年内完成,总学分要求不低于 32 学分,课程涵盖了学位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三大教学板块。根据课程性质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 生自学、调研实践、读书报告等多种教研形式,部分核心课程提倡教师联合授课。通过 课程学习,夯实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培养硕士研究 生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需 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任课教师组织的考试、考查或考核,不合格的需要重修,学分不满 的研究生不得进入论文开题报告环节。
3、学术活动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和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参加 10 次以上学术报告会(讲座),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 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并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每正式发表 1 篇论文,记 1 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学分)。根据我校学科的原有基础和发展趋势,规 定硕士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1)在 SCI、SSCI、EI 或 A&HCI 源期刊上发表(或正式录用)论文 1 篇;(2)被 SCI、SSCI 收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 篇;(3)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CSSCI 期刊发表(或正式录用)论文 1 篇,或 在 SCD 源刊发表(或正式录用)论文 2 篇;论文要符合专业要求、规范要求和质量要 求,没有完成的硕士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士学位。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 极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社会调查等工作,时间不少于 40 学时或一个 月,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独立从事教学实 践工作,或者辅助导师和其他教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 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深入群众,了解国 情、民情,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硕士生的 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须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由导师督促检查, 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学院收入归档,计 2 学分。
5、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研究生管理和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须在第三学期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完成。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领导、学科组 具体负责实施,其中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考核工作由学院党委组织 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由各学科组具体负责,主要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水平、 专业文献阅读综述报告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可以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和写 作工作,不合格的要在 6 个月后重新进行考核,毕业时间相应地推迟 6 个月。对于不适 合继续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落实及早分流。
6、论文开题报告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深刻把握本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选题,按照要求独立完 成开题报告,并在学院规定时间开题,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字数应不少于 12000 字。开题 报告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内容主要包括:(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3)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点与难点;(4) 主要研究方法;(5)课题的创新点;(6)研究计划的进度、预期进展及成果;(7)与本 课题有关的资料积累及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硕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选题进行 详细报告,本学科方向组织 3-5 名专家组对报告人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 论证,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会通过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写作计划并报学院备案。对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6 个月后可以申请重新开题。连续三次未通过,报研究生院,取消学籍,终止培养。
7、论文中期检查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的 6 个月左右接受论文写作的中期 检查,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论 文工作进度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完成的理论研究、实验结果以及获得的结论,特 别要对阶段性工作中已完成且与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 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选 题有关的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的论文内容。各学科方向应组织由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 人参加的 3-5 人的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对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进行中期检查。考核 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对于中期检查论文不合格的,在导师指导下,限期整改并 及时报学科组重新审核。
8、论文预答辩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预答辩工作由学院统一领导,学科组具体负责实施,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大约距正式答辩前 4 个月进行。学院组织本学科方向 5-7 名专家组 成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公开进行预答辩,确定研究生是否如期答辩、延期答辩或不能 答辩。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可以如期进行论文盲审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延期答辩或不 能答辩的研究生需要进行为期 3 个月的修改,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重新进行预答 辩。两次预答辩不通过者不再进入论文盲审和答辩环节。
9、论文盲审
本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通过论文盲审方可进行答辩。根据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办法,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需要送同行专家进行审核和评定是否进 入答辩工作。同行专家的评定意见为“同意答辩”方可答辩;评定意见为“修改后答辩” 须对论文做出解释并修改,修改论文须经所在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后方可进行答 辩;评定意见为“修改后重审”,须在论文答辩前提交修改后的论文,修改论文经所在 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后重新盲审;评定意见为“不同意答辩”的研究生,原则上 须在 6 个月后重新提交论文进行盲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
10、论文答辩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向学校提交论文的查重报告,论 文重复率必须低于学校规定的 15%以内方可参加答辩。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答辩工作由 学院统一领导,学科组具体负责实施。学科组组织本学科方向 5-7 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至少有一位专家来自校外,并确定 1 名在该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和具有 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博士生导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公开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工作包括 审阅论文、评定论文和做出评价,对论文是否通过答辩、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是否 确定为优秀硕士论文进行表决。答辩通过的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答辩委员会意 见进行修改;未通过的研究生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 6 个月内修改和重新申请答辩。
以上就是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职研究生学位学科专业介绍,欢迎广大学学员报考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