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介绍

温州大学| 2023-09-04|8875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文脉可以追溯到孙诒让先生1906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堂。王季思、周予同、戴家祥、王西彦、蒋礼鸿、徐朔方等曾在此执教,先后培养了夏承焘、陈竺同、夏鼐、苏渊雷、朱维之等优秀学者,为学院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历史方向)学术型硕士点、学科教学(语文、历史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另有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历史方向)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点。

学科点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研究、编辑、出版、外事及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本专业的研究生具有宽广的文学文化国际视野,丰富的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和较好的理论基础,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世界文学做总体性的把握,或掌握比较的方法,开展国别文学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欧美文学研究。本方向师资力量侧重研究英、美、俄、日等国家的国别文学及其重大问题,并用世界文学视野审视这些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宗教、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别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本方向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英、美、俄、日等国的文学发展史、外语(英语为主旁及俄语和日语)能力及相应国别的文学批评或理论等。

2、文学关系研究。国际文化和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既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方向致力于文学关系的史料学、文学关系原理方法、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等研究。

3、比较诗学研究。本方向侧重对近代中西文化与文学交流互动体系中的理论,尤其是跨学科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突出中西诗学、中西美学、中西小说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与思想脉络。

4、国际汉学研究。从事国际汉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有利于打开汉学被本土视野所遮蔽的部分;二是有益于了解域外汉学传播,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三是有利于探索中国文化的转型。国际汉学研究方向的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传教士汉学、中华典籍的域外传播、国际汉学的国别研究以及中华民族与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明互鉴研究。

学科科研平台

本专业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师资(易永谊、阴志科、侯朝阳)为主,汇集古代文学(张真)、汉语言学(叶晓锋)、世界史(唐运冠)的师资,以及外语学院的学术人才,建立一个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对中外文学与中西文论进行汇通性研究。

师资队伍(硕士点负责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介绍)

易永谊,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负责人,中文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上海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外文学关系、英国汉学史、翻译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新文学史料》、《国际汉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已主持完成厅级课题一项(2016),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在华英文期刊与中国文学的译介研究(1832-1941)”(2019)。

阴志科,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出版专著《回归古典-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译著《文学事件》(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在《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文艺争鸣》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美学思想史、近现代文学概念翻译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意象概念的‘再造’”(2020)。

侯朝阳,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已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俄罗斯文艺》《宗教学研究》《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圣经文学。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美斯拉夫学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研究”(2020)。

张真,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入选温州市百名社科青年骨干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日本汉学。已先后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已出版译著2部(〔日〕狩野直喜著《中国小说戏曲史》,〔日〕内藤湖南著《诸葛武侯》),发表CSSCI期刊论文13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日本丝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2019)。

叶晓锋,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在温州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出版专著《上古中国的语词、知识和思想》,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民族语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2017),主要从事上古汉语和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语言和文化比较研究。

唐运冠,男,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英语系,2010年获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获浙江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法国游戏史、社会文化史、文学史。出版译著《牲人祭:近代早期欧洲的犹太人想象》(2017年),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已完成教育部人社科青年项目一项“游戏与法国近代社交研究”(2015),目前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场域理论视阈下的法国近代游戏研究”(2017)。

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研究生在前三个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以导师指导为辅。从第四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为止,以导师指导为主,开设导师指导课,课程形式由导师自行安排,每学期计16学时。

专业学习,提供一份必读专业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邀请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温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前往国内外参加比较文学的学术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举办研究生读书会,活跃学术气氛,创立良好学风。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实践环节,每个学生必须担任自己导师的助教4周,并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表》,具体时间形式由导师指定。教学实践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核。

中期考核,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硕士生是否已经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考核安排见后期的具体通知。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开题报告,开题的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执行。

第四学期开始,硕士生至少需要和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论文写作进展汇报5次以上,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记录及教师指导记录》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记录及教师指导记录承诺书》,在正式答辩之前上交到人文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按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上文所述就是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温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推荐标签:
  • 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学位
  • 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 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
温州大学研究生学位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