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24-01-12|8262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一级学科:历史学

学科名称:中国史

学科代码:0602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各方面人才。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掌握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国史科研与教学及其他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

060200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我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科方向之一。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方志远教授领衔下,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和明确的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3)宋元明清史。分别探讨各断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重点研究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古代军事(制度、人物、思想)、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问题。

A、先秦秦汉史:先秦或秦汉制度、军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

B、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魏晋南北朝或隋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尤重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

C、宋元明清史:宋元或明清政治、经济、军事、区域社会、 思想文化等。

2、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以社会转型理论为指导,将中国置于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下,详细考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变迁情况, 揭示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进而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为今后中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A、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及发展 趋势

B、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研究思想文化演进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之关系

C、中国近现代城市变迁研究:揭示城市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互动机制

3、历史文献学:

本培养方向在指导学生把握中国历史文献的起源、发展和目录学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宋以后千余年来各种历史文献的研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传统民间文献的生产、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生活机制,强调这些文献仍在承担中国社会文化 传承和延续的重要任务。因而将历史文献的研读和田野考察相结合,也是本研究方向多年形成的实践特色和教学方法之一。

A、区域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区域社会各类历史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整理并解读现存民间的各种文献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民间历史文献与社会文化研究:研究各类历史文献的归类,对其生产过程和使用方式加以考察,再将历史文献放回历史 现场作分析和解读,揭示文献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C、明清法律文献研究:研读明清时期的各类法律文献,探讨法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运用法律文献进行法律社会史研究。

4、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等。

A、历史人文地理:重视人地关系的研究,将人文与自然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探求其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及指导性意见。

B、历史自然地理:以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地貌、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野生动植物种群演变与医药地理等领域。

C、历史经济地理

以中国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其综 合性、区域性的作用,分析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明经济活动的 地域结构和分布规律,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及经 济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5、中国经济史:

研究中国历代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探讨这些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要研究方向有: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上重大经济现象、制度、政策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及各区域间的比较; 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演变。

A、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上重大经济现象、制度、政策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

B、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及各区域间的比较。

C、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演变。

6、区域社会史:

本培养方向在中国“大历史”的脉络下,通过“区域”的视角与方法,主要围绕家族组织、士绅群体、商人组织、民间信仰和村落历史等问题,探讨国家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与区域社会经济、大众生活和民间文化的互动过程,揭示中国社会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形成历史过程与内在机制。

A、社会经济史: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社会经济与生活及其变迁,并研究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B、传统村落研究:在收集与整理古村镇文献,尤其是南方古村镇文献的基础上,揭示古村镇的历史与文化,探讨古村镇的发展与保护方式。

C、社会文化史: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交叉的视角,重点研究区域社会民间观念形态,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7、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点于2006年起正式招生,是国内和省内较早设立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点 之一。立足江西、南方地区,面向全国。本专业共有教授、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经本硕士点教师们的多年努力,本硕士点设三个培养方向即:博物馆管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美术考古学,三者有机联系,正在稳步发展,期 待不久的将来以中国古代文明、艺术考古、博物馆学理论、文化遗产研究为明显的学科优势。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考古学、博物馆学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三年的 学习,使学生具备历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奠定坚 实的基础。本硕士点的核心课程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基础、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等。就业方向包括各级、各类的考古文博单位;海关、公安等部门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务员 职位;文物鉴定保护公司、古玩拍卖公司、出版社、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文化传播

单位)

A、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历史与理论,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设计、观众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公约、法律和法规研究,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探究。

B、中国文明起源:早期文明起源时间与空间、起源过程与途径;出土文献,考古学史等。

C、美术考古学: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

8、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2019年作为中国史下目录外二级学科开始招生。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即结合当代文化消费需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研发既具文化深度又具时代热度的文化产品,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统一、共赢发展。 

A、红色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价值评估、红色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红色文化产品授权、红色文化景点规划、红色文化品牌塑造。

B、非遗保护与创意产业:后非遗时代非遗保护方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数字化应用、非遗衍生品开、非遗元素利用与动漫影视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非遗符号消费。

3、城乡文化与创意产业: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价值体系构建及其保护、历史街区保护与创意设计、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科技创新与新兴文化业态发展。

学制

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培养方案按3学年制定。其中,课程学习不超过2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属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方向探究课;选修 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方向一:中国古代史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先秦秦汉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宋元明清史研究;

4、方向探究课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古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史源学实习、先秦诸子研究、明清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5、方向选修课程:古文献研究、秦汉商品经济与市场研究、明清商品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研究;

方向二:中国近现代史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方向核心课程: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苏区史研究;

3、方向探究课程:江西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中国近现代中日关系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

4、方向选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近现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近现代宪法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政党史研究;

方向三:历史文献学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史源学、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地方历史文献的类型与解读;

4、方向探究课程:目录学研究、书籍史与阅读史导读、明清法律文献研究、中国地方志研究;

5、方向选修课程:明清商业文献研究、民间诉讼文献研究、中国学术史、近代档案文献研究、图书情报学;

方向四:历史地理学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疆域政区地理;

4、方向探究课程:GIS制图与运用、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历史灾害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5、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环境变迁、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民族地理;

方向五:中国经济史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中国经济史研究(上)、中国经济史研究(下)、区域经济史研究

4、方向探究课程:中国经济史前沿问题研究、《食货志》导读与研究、新经济史学、明清经济史料研读、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研究

5、方向选修课程:

先秦秦汉经济史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专题研究、宋元明清经济史专题研究、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中国经济史学名著选读、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

方向六:区域社会史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中国社会史概论、中国地方史概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方向探究课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地方政治与地方行政研究、明清以来家族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区域文化史、明清赋役制度与地方社会研究、法律社会史;

5、方向选修课程:江南社会研究、明清契约文书研究、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专题、民俗与社会文化史研究、史料学、民间文献与社会文化研究;

方向七: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研究、文物学基础理论;

4、方向探究课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及陈列、古器物鉴赏与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文化人类学、青铜器研究专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5、方向选修课程: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长江中下游考古、中国古代典籍介绍及导读、版本目录学、文物管理政策与文物法规、新出竹简研究;

方向八: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专业英语;

2、学科基础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3、方向核心课程:文化产业专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专题研究、非遗保护与创意开发;

4、方向探究课程: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研究、文化产业项目调研与策划;

5、方向选修课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民俗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研究、传统文化周边产业研究、中外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与创意开发。

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1 学分),

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均应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考核成绩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 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以上(含 60 分)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硕士生课程的考试可采取课堂开卷、课堂闭卷、课程论文、 口试加笔试等不同的形式;硕士生课程的考查,可根据平时听课、完成作业、课堂讨论、调研报告、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本学科 为硕士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开设学科前沿讲座等。在读期间,硕士生应 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应至少参加 1 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应听取不少于 10 场由校内外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 1 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 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 质量进行考核,合格后计 1 个学分。

2、实践活动

本学科应根据国家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强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活动作为硕士生必修环节。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研究报告等, 具体形式由各学科确定,硕士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江西师范大学 学术型硕士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文献阅读

本学科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中的作用。硕士生在读期间,每学年必须阅读20-30(篇)部与本学科培养方向相关的学术论著,文献阅读情况作为硕士生中期考核淘汰的重要指标。

中期考核

为建立硕士生分流培养的机制,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前,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参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执行。中期考核分专业进行,由教研室组织,以书面和口试的方式进行资格考试。文献阅读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未通过文献阅读环节,不 能进入论文阶段。

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学科注重硕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促进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具体目标为:

1、有独立选题的能力;

2、具有全面检索和准确归纳现有成果的能力;

3、具有独立搜集与分析史料的能力;

4、具有清晰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5、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 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论文写作在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格式上必须符合一般学术规范,整个论文必须综合反映出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具有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水平,包括理论分析能力、中外文资料的收集和驾驭能力、中外文字表达能力和电脑技术运用能力。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 也会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经导师或导师组初审后,全部实行一题两审的双盲审制。 研究生院按专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送往外校两所同类大学实行双盲审,其余由各学院自行组 织双盲审。达不到要求者,不得提交答辩委员会审议;具备条件并提交答辩委员会审议而未 获得通过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为保证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采取导 师评分回避制度,学校每年要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和评优。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个人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集体指导和团队培养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硕士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2、完善以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要管教管导,教书育人,既 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 想品德和学术道德的教育作用。导师应为在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上文所述就是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江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推荐标签:
  •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学术学位
  •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学位
  •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