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学科名称:081600
学科代码: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加速信息化进程视为发展战略,因而测绘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测绘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测绘事业相关技术的优化升级,催生了信息化测绘的新概念。信息化测绘的基本含义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实时有效的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特征为:技术体系数字化、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更新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供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因此,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做支撑,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自动化处理、一体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全国统一、高精度、动态更新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成现势性好、品种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基于航空、航天、地面、海上多平面、多传感器的实时化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体系,基于空间信息网络和高性能处理技术的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体系,基于丰富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和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以此推进信息化测绘的建设进程。与此同时,开展基础信息变化检测和综合分析工作,及时提供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信息,进行地理国情监测,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学科的新需求、新要求。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需要实现从静态测绘到动态测绘、从数据生产到信息服务、从数据提供到综合掌握地理国情与服务重大决策并重的转变。
学科内涵
测绘科学与技术是研究地球和其实体与时空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传输、表达、分发和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测地球及其其他实体的形状与重力场,空间定位的理论与方法,空间实体与空间分布相关的信息获取与表达等。主要理论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地球形状和重力场探测理论与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的理论与方法、地图制图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学科基础知识由空间数据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多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技术、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智能化地图制图、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方法等构成。
本学科点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在2007年设立的“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于2010年设立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本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三个学科方向,分别是“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011年,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地理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批准为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本学科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前后三期“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
本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有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出国学习、进修和合作科研的经历。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包括:(1)以影像数据为主题的空间数据快速采集、建模与分析方向;(2)以网络环境为主题的地图设计、传输和应用方向;(3)以城市空间为主题的城市地面变形监测与模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方向。
081600 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方向简介
学科方向一,摄影测量与遥感:利用航天、航空和地面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及过程获取成像或非成像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解译、表达与应用的科学与技术。传感器包括可见光、多光谱/高光谱、红外、微波、激光等。主要内容包括:成像机理与模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解析摄影测量与区域网平差、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遥感应用、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等。
主要任务是:
(1)通过摄影测量方法获得数字线划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空间信息,并制作相应的地图产品;
(2)获取空间目标位置、形状、大小、属性、运动及属性变化信息;
(3)通过对遥感信息的解译与反演得到地球表面及环境的物理属性与参数变化,为国土、农林、水利、环保等部门提供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信息服务。
学科方向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制作地图,开发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主要内容包括:地图设计,地图投影,地图编绘,地图制图与出版的一体化,多元地理数据的采集、输入与更新,海量地理数据库的管理和高效检索,空间分析建模,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空间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等。
主要任务是:
(1)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利用数字地图技术设计和制作各类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
(2)进行各类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生产与更新,生产各种地理信息产品,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图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基础设施;
(3)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信息发布,满足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
(4)利用虚拟现实和图形图像技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学科方向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研究地球及其邻近星体的形状和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以及应用卫星、航空和地面测量传感器对空间点位置进行精密测定、对城市和工程建设,以及资源环境的规划设计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并进行变形监测的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卫星大地测量、几何大地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天文测量、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等。
主要任务是:
(1)研究地球与其他空间实体的形状、大小与重力场,为灾害、资源环境等地学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保障;
(2)研究航天、航空测量理论与技术,为空间科学和国防建设提供精确的点位坐标、距离、方位角和地球重力场数据;
(3)研究空间基准测定、维持与更新技术,为地理国情监测和大型工程测量提供测绘基准数据;
(4)研究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技术,直接为工程建设进行精密定位、施工放样与变形监测。
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卓越工程师的良好训练;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胜任测绘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管理与应用等工作,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优秀人才。
质量标准
1、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学科硕士学位课程以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获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相关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基础、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等相关基础知识。
哲学社会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该学科硕士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理基础主要包括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理论、数值计算与分析理论、矩阵理论等。
外语基础指能够通过相当于全国大学外语六级的水平测试,达到无障碍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正确撰写论文的外语摘要。
本学科的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3S基础技术、空间大地测量学、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
2)专业知识
对本学科硕士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结合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的传授,提倡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本学科硕士生讲学,提倡用英文为本学科硕士讲授专业知识。
3)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工具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工具软件、软件开发工具和文献查询工具等。本学科硕士生要熟练应用专业工具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至少能应用一种程序开发工具(如C++)进行软件开发;熟练应用文献查询工具(如SCI网)查找相关专业文献。
本学科硕士生要熟练掌握专业仪器的使用,能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实验,正确实施实验,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2、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深入;科研道德良好,治学严谨,勤奋踏实;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迷信书本和权威,践行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2)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正直,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乐于助人。
3、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所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文献查询工具查找相关专业文献。
2)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在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在科研工作中敢于质疑,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承担科研任务,可以独立进行科研实践和科研总结。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生产、管理和教学中的能力。要重视对本学科硕士生组织生产、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4)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本学科硕士生在课题组经常与他人交流,全学科讨论会上每学年至少与他人交流一次;部分硕士生能在全国或地区性的交流平台上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少量硕士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1)规范性要求
选题报告内容完整,包括现状、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以及研究计划。
论文撰写规范,内容完整。对研究现状必须进行系统的查询和分析,技术开发性论文应该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在4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的物理量的符号一致,图表需要完整说明。硕士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选题,由3人以上组成的小组审题通过后即可开题。答辩前,论文应该先通过预审和盲审,即由校内外各派一位评阅人进行论文评阅,并有学院或研究生院安排论文送审。
2)质量要求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论文应做到:学术观点正确,文献检索充分,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内容言之有理,分析合理,推理严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论文撰写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格式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有一定的新见解,技术开发型论文应该有一定的新成果。
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英语);
2、基础学位课程:测绘科技前沿导论、高等工程数学、现代空间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3、专业学位课程:
1)摄影测量与遥感:空间摄影测量、数字图像处理与理解、定量遥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
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现代地图学、GIS软件工程、地理信息工程实验;
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现代大地测量、现代测量工程理论与技术、空间定位与导航技术、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实验;
4、方向选修课程:摄像测量学、雷达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遥感、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GIS与数据安全、精密工程测量、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
5、补修课程:摄影测量原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空间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
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
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基础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课8学分。
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的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
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2个月内制定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安排。
培养环节
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五大部分,要求研究生分别完成以下环节任务:
1、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公选课,三选其一,完成后获1学分。
(1)教学实践:主要是面对本科生的教学辅导工作,如在导师指导下讲授部分习题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课程或生产实习、协助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完成工作量后由导师给出评语,学院给予书面证明,并报所在学院备案;
(2)社会实践:主要指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写出总结报告,同时实习或调查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报所在学院备案。
(3)素质教育公选课:开课目的是加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生可选修一门,考核通过后获得1学分。
2、学术活动(1学分)。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6次以上的校内外学术活动,校外学术活动有举办单位的公章或者邀请函,校内学术活动有签到记录,并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3、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8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40篇以上,写出6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并附上不少于1000字在的英文摘要。综述报告应提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学术或者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但不计学分;
4、学术行为规范。为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维护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优良学风,从研究程序、学术成果、个人履历撰写等诸方面,形成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行为规范,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提倡严谨、科学、自律的治学态度,净化学术氛围。学术行为规范测试必须合格,一般在第一学期完成,不计学分。
5、科研成果。按照学院规定执行。
6、论文预审。在学位论文盲审前,组织由3位以上研究生导师组成的论文审查导师组,对申请答辩的硕士论文进行初审。只有通过初审、并经研究生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签字的学位论文才能安排盲审。学位论文预审应在答辩前2个月完成。
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根据导师建议,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研究生通过独立查阅文献、探索性实验和实际调研,选出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论文选题需经导师或指导小组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确定论文题目。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最后一个月内完成。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3、论文撰写与要求:选题确认后,研究生按照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开展论文实验工作。论文研究与写作工作在第一年课程学习完成后1至2年内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事先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的汉语摘要。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字数一般不低于3万字。
4、学位论文审查: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审、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预审在答辩前2个月内完成(见培养环节)。答辩前一个月应将印好的论文及评阅书送交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书面评阅意见必须全为“合格”或以上,盲审为合格或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5、答辩资格: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完成开题报告须满六个月。
(2)参加16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3)论文审查和评审全部合格。
(4)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或录用(以录用通知为准)论文至少2篇。
6、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至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14
2024.11
南京师范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于2011年获得授予权,依托于公共管理学院,拥有结构合理、水平上乘的师资队伍。125200 公共管理MPA研究方向涵盖行政管理、教育领导与管理、土地评估与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14
2024.11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制三年,学科注重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和改革;120404 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保障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社会保险与精算、社区公共服务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特殊群体与社会保障。
14
2024.1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制三年。 学科注重对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对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批判吸收和运用,在研究方法上倡导实地研究。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学校管理专题研究、教育经济与财政专题研究、校长学专题研究。
14
2024.11
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学科注重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的职能与能力问题,研究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文化研究。120401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政治学理论研究、管理学理论研究、行政学说史、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区治理研究、公务员行政能力开发与训练、公务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