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 2023-08-14|7620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福建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院本科教育已为社会培养了千余名新闻传播学科高端应用人才,广泛分布于国内各新闻媒体、各类文化传播机构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为提升办学层次和学科发展水平,培养更高级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新闻传播学院于2017年积极申报“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3月正式顺利获批,2018年6月开始开展招生工作。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学位点致力于培养经世致用的具有新媒体技术和新闻传播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特色上注重闽南文化传播与传承、闽台文化传播与交流,服务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与闽台交往。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合作培养,与重要媒体等行业单位共同培养,聘请行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及教学。

055200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

1、影像化传播(Imagery Communication);

2、网络与新媒体(Internet and New Media);

3、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4、广告与品牌传播(Advertising and Brand Communication)。

学科专业目前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位,其中校内硕士生导师12位,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校外业界专家型导师9位,均为行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传媒业务骨干。新闻传播学院具有省内领先的实验教学条件,有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有数十家产学研用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为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总体而言学院已具有较好的硕士人才培养基础条件。

目前,本硕士点招生情况良好,深受省内外考生关注。2019年招收首届硕士生,2019年9月,首批5名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学习,成为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首届学生初试成绩平均分达到379.6分,竞争较为激烈。招生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招生考试办法、过程公开接受监督,信息及时发布与公示,招生工作受到管理部门和广大考生肯定。目前,为提高和保证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本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定为3年,学生需进行一年半在校专业学习和一年行业实习实践,需撰写学位论文或提交相当的毕业设计作品审核合格方能顺利毕业。

今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还将进一步优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学位点办学条件,深化与国内兄弟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级媒体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新闻传媒业发展。

上文所述就是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闽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免费领取】国内、国际各大院校在职研究生学位招生简章信息

免费领取 :
推荐学校 :
推荐专业 :
当前学历 :
学生姓名 :
联系方式 :
相关文章推荐

27

2024.11

上海海事大学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制2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085402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1、海事无线通信网络与海洋物联网;2、海洋智能测控与图像处理;专业课程:现代通信理论、机器视觉及应用、模式识别、现代信号处理、天线理论与工程设计、自动驾驶与车用通信技术、脑电信号分析与应用。

27

2024.11

上海海事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制2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方向:1、海洋物联网与遥感成像;2、智能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现代信号处理、机器视觉及应用、自动驾驶与车用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理论、天线理论与工程设计、现代移动通信理论与实践、脑电信号分析与应用。

27

2024.11

上海海事大学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介绍

上海海事大学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包括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三个领域,着力提升我国港航物流信息化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为国家大型港口、航运、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及智慧化技术支撑。

27

2024.11

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1、港航分布式计算与传感器网络;2、智能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3、脑机智能计算与应用;4、机器人运动智能控制与计算机视觉问答;5、面向智慧航运机器学习与图像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