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 2022-08-11|10094

光学工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源自于历史悠久的光学。它是光学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延伸,应用光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处理光学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光源、光传输与变换、光信号检测与存储、光信息处理、光学全息、光电成像与显示、光通信与光电传感、激光加工与处理、微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集成技术、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各种工程技术中与光学有关的器件、系统的制造、 运行、测量和控制等相关方面的工程技术。

浙江师范大学光学工程学科于 1999 年获批省重点学科,2018 年获批光学工程硕士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于“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及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目前光学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1 个,“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省 151 人才第二层次 3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4 人。拥有近 5000 平方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种 类齐全、性能先进,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条件。本学科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发于一体,在数字化全息与 3D 显示、新型激光技术及应用、光谱技术及应用、光学三维传感技术、光场传输及调控、光信息处理、光机电一体化、激光与光通信、精密光学制造与检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学术骨干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横向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在国际期刊中发表大量 SCI,EI 收录学术科研论文以及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 学科一方面注重培养的研究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在读研期间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为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继续攻读博士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输送高端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1、身体健康,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事业心;

2、掌握光学工程领域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门知识;

3、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4、具有独立担负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学习年限

0803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为 3 年(前 3 学期完成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科方向课和方向选修课、导师课程、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必修环节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后 3 学期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习年限不超过 5 年。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研究方向

1、三维光电信息技术 Three-dimensional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三维显示理论与技术。研究光场三维信息简化理论和信息压缩技术及各种全息三维显示技术;

2)三维信息检测。研究数字全息在细胞和组织的定量相位成像、 微结构三维形貌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光学三维成像理论及应用;

3)光电信息处理。研究基于计算全息和数字全息的光学信息加解 密技术。

2、激光技术及应用 Las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1)先进激光器。面向化学反应动力学、环境监测、光纤传感等应用需求,研制中红外可调谐固体激光器、新型光纤激光器;

2)激光器化学探测应用。应用中红外可调谐固体激光器、窄线宽高能量光纤激光器探测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3)纤传感应用。研究新型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疗、工业、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3、光谱技术及应用 Spectroscopy and application

1)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食品检测、工业生产在线评估 以及生物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2)新型光谱检测仪器研发,研制基于 LA-FPDPS、LIBS、TDLAS、CRDS 等光谱技术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4、光场传输及调控 Optical field transmission and modulation

1)特异功能材料中的光场传输。研究特异功能材料中的光场传输特性,如基于磁性电磁超介质的可调控负折射研究;

2)空间光场传输及调控。研究线性时空光弹的产生机理和构建, 自由空间中无衍射光束、加速光束、冻波等具有奇异特性光束的构建和操控,并探索其在生物光子学领域的应用。

课程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会话、英语阅读与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学科平台课程:高等光学、激光技术及应用

学位专业课程:信息光学、激光光谱学、光电子学、现代光学系统设计

专业选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全息技术及应用、高等光电子技术实验、光纤传感技术、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光电三维传感技术、光纤激光器、微结构电磁超介质、色度学、高等工程数学、Matlab 与科学计算、光学仿真与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及文献检索、非线性光学 

培养环节

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实行导师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平时研究生主要参加所属导师组 的学术讨论与日常活动,也可以参与相近学科方向导师的学术问题讨论,学生也可以选择同一 学科其他导师的方向进行学术研究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

2、各课程的教学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自学式、学生讲授 老师评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采用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

3、科研训练的形式和途径主要是阅读相关方向的文献资料,掌握研究方法与学科前沿动向, 然后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导师进行讨论,并开展研究。在学期间原则上要求学生参加各类学术 报告与学术讲座。

4、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必须有三个月左右的教学辅导(批改作业、答疑、辅导实验等)。

5、研究生在完成实践环节后,应提供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一份(不少于 5000 字),内容包 括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收获体会、个人表现等,相关单位签署意见和加盖单位公 章,并提供相关实践成果。指导教师负责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 实践的工作量、内容的难易程度、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以五级制(优、良、中、 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及以上可获得相应学分。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考核材料将作为重要 培养材料存入研究生档案中。

科研能力与水平

1、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2、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3、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 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开始前,应该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 一份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 密,结构完整。

2、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

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 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 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 50 篇(外文参 考文献根据专业要求不少于 30 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上文所述就是浙江师范大学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免费领取】国内、国际各大院校在职研究生学位招生简章信息

免费领取 :
推荐学校 :
推荐专业 :
当前学历 :
学生姓名 :
联系方式 :
相关文章推荐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介绍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于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2、泵与泵站工程及系统节能技术;3、热力机械燃烧与能源利用;4、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多相流及复杂流动;5、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6、化工过程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08

2024.11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085502 车辆工程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5、现代汽车轮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