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 2023-03-12|9749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可溯源至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国文系科,至今已有111年的光荣历史。她名师荟萃,历史底蕴深厚,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著名学者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都曾在此执教,并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学术与思想传承。改革开放后,学科发展和学位点建设迈入快车道: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成为国家首批硕士点;1986、1989年,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专业分别获得第三、第四批硕士点;在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支撑下,中国语言文学之“中国文学”于199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学科;1995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国家基础文科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双双晋升为国家第七批博士点;2000年,汉语言文字学成为第八批博士点;2001年,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全校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3个二级学科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全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福建省特色重点一级学科,并于2015年经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评估,评为优秀学科和全省同类学科第一名;2017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的前20%,入选B+档,位居全省高校中文学科第一名;2018年,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双一流建设”的高峰学科。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学科115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奠基与草创,传承与拓展,深化与提升等历史阶段,而且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的学者,其学术成果已经写入中国人文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这是弥足珍贵的学术传统。本学科现有教授38人(博导28人,含外聘及校、院返聘者),副教授28人,讲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近半数还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近年来,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中组部“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郑家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3人(南帆、郑家建、陈颖),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南帆、李小荣),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南帆、马重奇、汪文顶、陈庆元、谭学纯、郑家建、管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审专家1人(马重奇),教育部高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郑家建),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1人(李小荣),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袁勇麟、郑家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郑家建、李小荣),福建省优秀专家2人(南帆、马重奇),省高校领军人才3人(马重奇、郑家建、陈颖),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李小荣),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4人(郑家建、袁勇麟、黄科安、葛桂录),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7人(南帆、汪文顶、郑家建、袁勇麟、黄科安、朱立立、葛桂录),省级教学名师4人(陈庆元、辜也平、袁勇麟、王进安),省文化名家2人(林志强、陈颖)。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支。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曾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各2项。2017年,由孙绍振教授领衔的“两岸文学教育与交流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福建师范大学的中文一级学科,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群: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群

本学科群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俞元桂先生是奠基人,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1970年代末起,俞先生就确定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作为本学科的主攻方向,并组成一支以姚春树、汪文顶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筚路蓝缕,笔耕不辍,屡创佳绩。1990年代,本学科立足全面拓展学科内涵,又整合了文艺学、外国文学的学科力量,而孙绍振、南帆、李万钧、郑松生、刘登瀚、汪毅夫、庄浩然、王光明、潘新和、赖瑞云、席扬等教授的加盟,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群的研究领域,将主攻方向拓展到中国现当代小说、现当代诗歌、现当代话剧、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阅读、文学批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及中外文学交流史等领域。以1998年获得第七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契机,本学科进入全面建设、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整体提升的重要发展期。本世纪以来,随着郑家建、袁勇麟、朱立立、葛桂录、黄科安、余岱宗、郭洪雷、陈颖、吕若涵、江震龙、陈卫、黄键、哈迎飞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的茁壮成长,加之深厚的历史积累,200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标志着本学科群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本学科群始终保持着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人才辈出的发展态势。现有教授20人(博导13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人。近1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60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重大2项、重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项,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6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成果普及奖”各1项,三等奖两项,获福建省第七至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含一等奖5项)。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群

本学科群,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中国成立前40多年,许多著名学者,如叶圣陶、郭绍虞、严叔夏等曾在本学科任教。建国后的前20余年,著名易学大师、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中文系主任黄寿祺教授一直亲自兼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并亲手创立全国第一家易学研究所。嗣后,陈祥耀、穆克宏、陈一琴、齐裕焜、陈庆元、陈良运、张善文、林继中、欧阳健、蒋松源、郭丹、陈定玉、陈节、翁银陶等一批教授发扬传统,光大国学。本世纪以来,老一辈学者壮心不已,继续耕耘,在经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各体文学、闽台区域文学、福建地方文献与文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果丰硕;而中青年学者李小荣、王汉民、郜积意、欧明俊、涂秀虹、郗文倩、蔡彦峰、黄黎星、方盛良、汤江浩、刘海燕等教授异军突起,在宗教文学、敦煌文学、古代文体学、礼俗与文体、小说与戏剧关系、玄学与诗学、易学与乐律学等领域,有所突破,成果丰赡。

本学科群现有教授10人(博导8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近1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汉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110多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艺术)项目20项(重大1项、重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8项,高校古委会重大项目1项、直接资助项目11项。获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各1项,福建省第七至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含一等奖3项),评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

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群

本学科群,包括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而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以及稍后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著名学者董作宾、薛石麟、洪心衡等先生曾为本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有过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本学科快速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李如龙教授在此工作长达10余年,他为学科的创建、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其许多重要学术成果都是在此取得的,或者是做了坚实的前期准备。嗣后,梁玉璋、林海权、马重奇、谭学纯、陈泽平、林玉山、沙平、朱玲、祝敏青等教授为本学科群开疆拓土,业已在福建方言、闽台方言比较、修辞学、文学语言学、古文《尚书》学、国际汉语教育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影响甚大,享誉学界。进入新世纪后,一批中青年学者迅速成长,如林志强、王进安、陈瑶等博士的研究论著,都得到了学界的好评。

本学科群现有教授8人(博导7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近10年来,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当代修辞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68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重大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5项、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第七至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8项(含一等奖4项)。

 “千帆破沧浪,万里照菡萏。大泽胸可吞,秀色手宜揽”,相信在新时代,我们中文学科,历久弥新,永葆文化自信;我们中文人,砥砺前行,多出精品,大放异彩!

上文所述就是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文学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