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前身为1912年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1952年发展为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1992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00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2008年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已从单一的渔捞科,发展成包括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水产与海洋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学院。水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海洋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原学科。2017年学科评估中,水产学科为A+等级(全国排名前2),海洋学科为B-等级(全国排名前8)。2019年,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两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海洋科学学院具有1个水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水产学、海洋科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水产学,海洋科学),其中水产学涵盖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捕捞学和渔业资源学,海洋科学涵盖4个专业方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并拥有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因此,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大气科学、水文科学等密切相关。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结合我校特色和基础,设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学三个二级学科。
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信息探测技术与应用、环境海洋学和水下信息工程;海洋化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环境地球化学、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控制化学、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等;海洋生物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生物生理、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物繁殖和发育生物学及增养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种群动力学。
070700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是我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建设的新型学科,也是我校发展最快的学科,并将为我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实现做出重要支撑。本学科坚持“聚焦、错位、合作”原则,紧紧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这一主线,始终聚焦深远海科学与技术、极地海洋科学、近海生态环境和智慧海洋四个特色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汇聚了一批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学科带头人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建成了国内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船“淞航号”、以及深渊科考母船“张謇号”和以超级计算机为能力核心的“海洋科学计算中心”。本学科2012 年、2015 年分别人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得到上海市重点扶持。2018年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以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深海科技创新等重大需求,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创新中心,以高层次人才汇聚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抓手,重点聚焦深远海和极地海洋科学等方向,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素质海洋特色人才培养基地、知识产生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基地,带动本学科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创新学科。
优势与特色
1、深远(渊)海科学与技术
特色: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13 年本学科引进长江学者、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教授,成立国内外高校首个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2014 年成为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优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专项等支持下,引入“国家支持+民间投资”的新机制,已完成建造首个万米级着陆器、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及4000m 级的南海试验,完成建造国内首艘深渊科考母船“张謇号”,2016 年7 月和12 月将开展8000m 级和1000m 级海试。同步开展的深渊科学研究已产生国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成功吸引包括国家千人方家松教授、吴晓良教授,国家杰青陈多福教授、加拿大纪念大学Harunur Rashid 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
2、极地海洋科学
特色:围绕极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系统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研究。
优势: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加入国际南极研究中心(IAI),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极地教育与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一套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分辨率全球-极地-海洋海冰模型系统,成功反演出1978 年以来全球高分辨率的海洋环境三维数据场,并得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应用;参与承担了极地领域973 项目和中国南北极环境调查与评估专项等重大科研课题。
3、近海生态与环境
特色: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灾害防控创新研究为重点,主要开展我国近海绿潮、赤潮生态灾害爆发机制与防控机制及资源化利用、上海深水港国际航运压载水监测与外来生物入侵防控、近海生态修复与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等研究。
优势:结合传统海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优势,揭示了我国黄海绿潮灾害爆发机理,建立了黄海绿藻灾害预警预测体系,为跨省联动、从源头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已得到了国家海洋局采纳和应用;建立了国内唯一具备ISO 17025 国际互认资质的“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为控制境外集装箱引入的生物入侵提供了技术支撑。
4、智慧海洋
特点:智慧海洋是数字海洋的升级,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最早成立国内数字海洋研究所,全面参与了国家数字海洋规划、建设和应用,发挥核心研发作用。
优势:结合本学科在深远海科学与技术、极地海洋科学及近海生态与环境的三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海洋大数据、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上的创新,构建智慧海洋研究体系,形成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及相关管理等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
以“认知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作为人才教育主旨,依托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平台,构建本、硕、博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扎实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海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创新型专业人才。
学科方向
1、物理海洋学:以全海深的观测技术和全球海洋多尺度过程数值模拟技术为支撑,以深海和极地海洋动力过程等研究为特色,同时,通过学科交叉,支撑着渔业海洋学等相关学科方向的发展;
2、海洋生物学:以深渊与极地生物基因、大洋生物资源、近海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极端环境下深远海海洋生物遗传基因、生活史研究及其与环境关系等研究为特色;
3、海洋地质:以深渊海沟的地质、生命、化学等为研究对象,以深海(渊)生物圈,海洋物质输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为特色。
国内外影响
以我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洋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与美国沃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葡萄牙阿尔大夫大学等十多个重要国际海洋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国际海洋科技人才汇聚和协作。
我校海洋学科建设特别是深渊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英国BBC已把11000 米深渊探索列入预言的未来五大中国的科学革命之一;Nature 杂志两次跟踪报道了我校深渊科技创新进展;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前夕,新华社发表评论,再次报道了将我校深渊科学与技术团队取得重要进展。在极地海洋科学、近海环境和生态及智慧海洋等方面,我校通过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已拓展国际和国内紧密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被国家海洋局及上海市政府所采纳,为极地、近海生态与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文所述就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上海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