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简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列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自主设置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博士点。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学院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1月信息与通信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近五年,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包括国家气象行业专项2项、军口“86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110多项,到账科技经费超过4339.65万元。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科研基地,推动产学研发展和成果转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900余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录396篇,获得授权专利500多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项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项1项等。
目前本学科点教授14人,副教授42人;近五年学科毕业硕士生167名,3名获省优秀硕士论文,人均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1篇,授权专利0.7项,就业率100%。本学科以通信理论和信息技术研究为基础,为气象、通信、电子类行业开展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
培养目标
博士生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思想品德要求,掌握系统的政治思想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国际视野,能够运用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身心健康,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业务以及管理工作。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
2、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制和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制为3年。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最长为6年。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PETS-5(高阶)、科技写作(高级);
2、专业基础课程:学科研究进展;
3、限选课程:第二外语;
4、专业选修课程:现代通信系统、高级信号处理方法、人文素养选修课;
5、实践环节:学术报告。
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13学分
学位课学分:7学分
2、课程设置要求
(1)学位课(7学分)
A——公共基础课(5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PETS-5(高阶),2学分
科技写作(高级)1学分
B——专业基础课(不少于2学分)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进展,2学分,分学科安排。
其他本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反映本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
(2)非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
C——限选课
第二外语,2学分
D——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位课以外,为扩大知识面,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按照博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中开设的各类可供博士研究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发展需要制定本类课程。
为了扩大博士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博士生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
选修课程的数量不宜过多,不符合本学科发展方向的少而偏的课程须取消,一般设置课程的数量与开设课程的数量比例为2:1。
(3)实践环节(1学分)
E——实践环节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发展需要制定本类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使博士生加深专业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知识,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
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生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人)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博士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式灵活多样,提倡和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以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博士生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
1、选题与开题
博士论文选题应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背景,应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有学术创新。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广泛文献阅读、学术调研,明确研究方向,予以确定。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2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1年方可申请预答辩。因特殊原因需延期开题者,应提前向研究生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延期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化的,需重做开题报告。
2、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博士生向专家评审组作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与会专家审议。要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报告需聘请本研究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报告会由学院制定相关专家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中期考核结论分为“通过”、“延期重新考核”、“不通过”三种。考核结论为“延期重新考核”的博士生,给予半年考察期,半年后再次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为“不通过”的博士生,或在最长修业年限前一年仍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按照有关规定应给予退学处理的,由考核专家组上报研究生所在学院,经所在学院审议通过后,报学校审批,并做出处理决定。硕博连读生,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审议,报学校批准后,转为硕士生培养。
3、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按学校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执行。博士学位论文应该选题准确、数据翔实、分析严谨、结论正确、格式规范、文字简练。
4、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完成所有必修环节,方能申请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能申请正式答辩,且论文预答辩与正式答辩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5、申请学位
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学位论文内容以及申请学位的研究成果必须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实践环节
学术报告,属于必修实践环节,1学分。
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期间,应至少举行两次不少于1小时的公开性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博士研究生还应参加不少于6次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