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专业,面向福建省乃至海西经济区的材料与化工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材料和化学及其工程教育为重点,突出材料工程为特色,培养具备分析、设计与解决材料与化工系统工程、制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遵守专业伦理,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一)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具有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结束时,应提交相关专业学位类别教学实践活动登记表(已签署意见)。
(三)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四)论文选题来源于材料与化工实际或具有明确的材料及其工程技术背景,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所属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物理与能源学院
专业类别:材料与化工
专业代码:0856
适用学生:全日制
学位级别: 硕 士
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3年;在校时间累计不少于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程:硕士生外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专业必修课程
1、化学与材料学院:论文写作指导、工程数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现代研究方法、高等分离工程;
2、物理与能源学院:现代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指导、固体物理 II、能源智能控制与工程、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选修课程
1、化学与材料学院:功能材料、金属有机高分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材料与化工科学技术新进展、高分子科学基础、材料化学、固体物理学基础、聚合物成型与加工原理;
2、物理与能源学院:无机材料现代合成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凝聚态物理导论、固体磁性、光电子技术、固体光学性质、固体发光、太阳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太阳电池检测技术、先进电池技术、电池工艺与仿真、超导材料与物理、超导技术与强电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锂离子电池中试工艺研究、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工艺研究、超导材料中试工艺研究、能源智能控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其它培养环节及要求
1、学术规范教育
从入学开始 ,不定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相关的讲座 。
2、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方式 汇报当前所选课题概况 ,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的第5 周前完成开题报告 ,并通过导师指导组的答辩 。
3、中期考核
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 、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 工作态度 、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 。 通过者 ,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
4、行业前沿讲座
在学期间应参加8次以上 ( 其中5次为行业前沿讲座 ) 的学术活 动 。
5、专业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 )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各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和企( 行 )业部门开展的实践活动 。并 根据需要开展各种助教、助研、助管和劳动教育等活动 。
6、论文工作
学位硕士的论文工作时长一般不少于1年。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 、 工程设计 、 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工程 /项目管理 、调研报告及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论文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 。
上文所述就是福建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