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 2024-07-31|2370

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科门类:理学

学科名称:地理学

学科代码:070500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1952年,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1997年成立地理科学学院。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拥有多个高层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平台。地理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人文地理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全国地理学学科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学科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瞄准地理科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东亚季风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资源集约利用、人类活动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瞩目的成绩。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地理科学专门人才。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位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4、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070500 地理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环境遥感及环境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方向主要瞄准地理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综合自然地理、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与全球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地面过程与地貌模拟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过程、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自然地理方向为自然地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和第二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各1项。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2001年以来已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5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2、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由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创立并建设的我国现代第一个人文地理学专业。在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的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方向已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拥有江苏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3个。拥有《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经济地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各1项、“十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多次荣获国土资源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等省部级科研奖励,为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咨询提供了专业参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空间认知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探讨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表达以及综合分析和模拟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该方向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科研平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团队建设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等杰出人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学科还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还入选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国家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开发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数十项行业GIS系统,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地理环境遥感 

地理环境遥感主要是研究利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全谱段监测地理环境的机理,揭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演变机制,为地理环境多维、多尺度和高时效的动态监测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地理环境遥感方向在环境遥感监测的机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方法的地理应用,特别是在大气环境遥感、内陆水环境遥感、生态环境遥感、土壤环境及海洋遥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特色成果。拥有《遥感地学分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数项“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

5、环境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复合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与协调平衡机制,深入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复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环境地理学方向有机整合了地理科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优势力量,拥有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农业发展研究院等重点研究机构。该方向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2人。近年来,在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活性氮素的生态效应、土壤污染及其生态修复、土壤碳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特色成果。

质量标准

(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

(2)具有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

(3)具有良好的部门地理学基础;

(4)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学基础;

(5)对自己从事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的掌握;

(6)具有地理数量分析的基础;

(7)具有良好的利用地图表达地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8)受过一定的野外调查技能训练。

(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了解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要求;

(3)了解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

(4)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学术道德

硕士学位获得者须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地理学研究中,数据、地图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几个重要方面,须对他人的成果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三)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络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信息。

2、科学研究能力

(1)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

(2)能够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地理学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1)能够在地理学的某一个方面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须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

(3)自然地理学、地理环境遥感和环境地理学方向须具备本学科科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及实验技能;

(4)人文地理学方向须具有一定的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

5、其他能力

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要求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工作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硕士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人文地理学硕士论文的字数一般不低于3万字,自然地理学等理工科类硕士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2万字。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所包含的以下几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结论及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2、质量要求

(1)选题须围绕一个地理学学术问题或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进行;

(2)所用数据翔实和有效;

(3)研究方法针对性强;

(4)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5)逻辑较为严谨;

(6)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

(7)写作规范;

(8)结论明确。

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

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硕士第一外国语;

2、基础学位课程:地理学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现代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建模方法;

3、专业学位课程:

1)自然地理学:全球变化科学、地貌与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践;

2)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空间分析与空间结构、新经济地理学;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前沿、遥感技术与应用、现代地图学;

4)地理环境遥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环境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定量遥感技术;

5)环境地理学:高级环境微生物技术、土壤环境化学;

4、选修课程:Principles of Cartography、Digital Terrain Analysis、土壤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旅游景观文化研究、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旅游经济与市场营销、城市经济学、虚拟现实与GIS新媒体、地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数值计算、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科研能力提升训练、GIS行业标准、GIS软件工程、GIS高级应用开发、GIS工程管理、GIS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土壤与环境科学研究前沿、地理环境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必修环节

1、学术交流活动

2、创新创业实践

3、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

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3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创业休学、应征入伍休学除外)最长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28个学分,其中学位学分不少于19个。

培养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重点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实施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制度。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组建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的硕士生培养工作由1名学科导师、1名工作站导师和若干名跨学科专业导师构成的导师团队承担),系统地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

学生应积极进入海外研究生工作站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习,学生在工作站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由工作站具体负责,学生享有与在校生同等的权益。

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或列席本专业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培养环节

(一)培养计划

依据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培养计划应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必读书目、科学研究计划等。

研究生需阅读研究方向相关的经典文献不少于80篇(近五年内的外文文献不少于40篇),并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确认、学科负责人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通过过程性考核监督其执行情况。

(二)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创新创业实践包括:(1)讲座环节:至少参加两次由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讲座;(2)实践环节(在A-E类中完成至少一项):A参加各类科研创新计划、B创新创业实践大赛、C社会实践活动、D发表与学业相关的论文、E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由导师在第五学期进行考核。

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活动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学院以集中宣讲、系列讲座和实践活动形式,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活动贯穿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围绕学术道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三个方面开展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的培养。安排六次课程和实践学习, 分别是学术道德规范、思想品德提升和社会公德养成实践活动。学术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活动安排两次课程:第一,每年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进行集中宣讲教育活动;第二,在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术道德集中宣讲教育活动。思想品德提升系列讲座活动安排两次课程:第一,“科学方法论和科技观”内容讲座;第二,“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内容讲座。社会公德养成实践活动安排两次课程:第一,“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公民社会责任”内容讲座;第二,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活动由导师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结合研究生综合测评档案记录进行考核。

(三)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12次的学术讲座或报告,鼓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校外学术活动有举办单位的公章或者邀请函,校内学术活动有签到记录,并报所在学院备案,由导师在第五学期进行考核,完成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开题

硕士生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研究课题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尽可能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五)预答辩

参照《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盲审办法》,实行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硕士研究生通过预答辩后方能进行论文送审。

(六)评阅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办法》,实行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制度。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通过后方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七)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执行。硕士学位论文须进行公开答辩,答辩不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其论文可进行修改,在半年后申请重新答辩。

(八)本硕贯通培养

本硕贯通是指从学校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选拔有潜力的优秀生,在本科四年级时进入硕士生培养阶段。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是统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工作,在完成普通硕士生培养目标基础上,侧重于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做出创造性成果潜力的高级科学技术预备人才。

1、课程要求:本科学习阶段遵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本科四年级时同时进入硕士学习阶段,遵照《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硕士生核心课程。

2、培养年限与培养环节:本硕贯通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采取“1+3”形式。

3、考核要求:

本硕贯通研究生的考核包括年度报告、科研成果考核、海外研修考核。

年度报告。每学年末,本硕贯通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

科研成果考核。本硕贯通研究生要求在核心期刊(CSSCI,CSCD含扩展版)以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并至少在一次专业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

海外研修考核。本硕贯通研究生要求至少有一个月的海外学术研修经历,并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研修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环节。

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由学校分别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理学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