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23-06-08|5289

所属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学科名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科代码:070503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

2、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中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熟练的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撰写论文及摘要,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成为技术开发、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向将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

1、地理信息工程

研究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IM、BIM建模、虚幻引擎等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开发面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孪生流域、智慧矿山、智慧交通、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森林、医疗卫生、城市规划、灾害应急等领域的信息化平台与决策系统。

2、资源环境遥感

研究多源遥感技术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时序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无人机遥感监测;3S技术在资源、环境、农林、旅游、自然灾害、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设施管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3、空间大数据与数据挖掘

研究面向多源异构地理时空数据的数据模型,开展智能算法在空间大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空间数据集成、时空数据挖掘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以及开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城市计算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地理空间大数据智能应用服务。

学制

根据本专业研究的基础理论面广、动手时间要求和数据处理时间长的特点,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基础性和前沿性,做到“既宽又尖”, 注重本科和硕士不同教育层次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区分和衔接,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课程安排应前紧后松。

 1、课程设置基本要求

(1)科学设置课程,要在一级学科的视野和范围内对已有课程进行整合,提升课程内涵和质量。学科基础课必须在一级学科下设置。

(2)不因人设课、因事设课,避免一人承担过多课程。原则上一位教师一学期承担硕士生课程不得超过2 门,特别要避免不同导师为自己指导的硕士生各自开设内容基本相同的课程或一位导师包办自己指导的硕士生所学的多门课程。

(3)每门方向选修课原则上至少要有3位指导教师的学生选修,才能开设。

 2、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属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方向探究课;选修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

程)不少于26 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 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基本文献阅读1学分),详见《硕士生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规格表》,每学分以16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地理专业英语

学科基础课程: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科学前沿

方向核心课程:资源与环境遥感、空间大数据挖掘、GIS开发与集成

方向探究课程:对地观测技术与进展、地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虚拟地理环境

方向选修课程:Lidar遥感及其应用、室内外导航与定位技术、遥感云计算及其应用、空间人文综合方法与应用、微波遥感与应用关键技术、GIS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空间数据智能集成

补修课程:地理信息科学导论、遥感导论

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共4 门,8学分)

《公共英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2、学科基础课(2门, 6学分)

学科基础课是硕士生学习和掌握地理学一级学科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开设2门,共 6学分。

3、方向核心课(3门,9学分)

4、方向探究课(4学分)

5、方向选修课(至少6学分)

6、公共选修课(至少选1 门,至少1 学分)

7、跨学科选修课(至少2 学分)

8、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需补修与本学科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 门。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

硕士生培养方案设置的各门课程均应进行考核,硕士生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可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考核成绩达到75 分以上(含75 分)或“中”及以上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以上( 含 60分)或“及格”及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硕士生课程的考试,可采取课堂开卷、课堂闭卷、课程论文、口试加笔试等不同的形式;硕士生课程的考查,是根据平时听课、完成作业、课堂讨论、调研报告、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评定的成绩。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课程过程考核。

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各 学科均应注重对硕士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基本文献阅读与考核、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1、基本文献阅读与考核(1学分)

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中的作用,硕士生在读期间应充分阅读本学科研究前沿著作和学术期刊,把文献阅读情况作为硕士生中期考核淘汰的重要指标。硕士研究生基本文献(学术论文、期刊、专著等)阅读数量不少于 80 种(本、篇),著作数量不少于 15 本。导师是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基本献阅读的督促、指导和检查,如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出现较多考试不合格的情况,下一年将控制或减少其指导硕士研究生数量。

基本文献考试共组织三次。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各安排一次、第四学期开学初安排最后一次。合格后计1 个学分。

2、学术活动(1学分)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读期间,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应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应听取不少于10场由校内外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并有相关摘要或笔记。公开主讲不少于1 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3、实践活动(1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教学实践、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硕士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中期考核

为建立硕士生分流培养的机制,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毕业论文开展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考核程序:

1、个人自查。研究生按中期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填好的综合评定表、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发表的论文等材料送交研究生秘书。

2、考核领导小组召开中期考核会。由研究生本人汇报人学以来的德、智、体诸方面情况以及论文进展情况等,研究生当场解答考核小组提出的有关问题,然后退出会场,由导师介绍研究生基本情况。

3、考核小组成员根据研究生本人的汇报,所递交的材料和学习成绩,结合导师的补充介绍,提出意见和建议,客观、公正地打分测评,研究生秘书进行综合、平均后确定研究生各项得分和总分,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得分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

4、学院审定。学院领导小组审定研究生中期考核情况和成绩,并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学位论文

1、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是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硕士生导师和各学科必须给予保证。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2、题目确定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的题目一般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确定。

3、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预期达到的目标;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与进度安排;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4、中期检查

学院在第5学期将组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5、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要求用中文撰写。但在如下三种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撰写:(1)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境外兼职导师;(2)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并且学位论文主要内容为该国际合作项目的组成部分;(3)本专业招收的海外留学生。硕士学位论文用英文撰写时,必需有不少于30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

6、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需经导师认可后方可送审。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达成如下目标之一:

1)在B类及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2)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并发表学术论文(EI检索);

3)主持完成省级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

4)出版专著或专著章节(排名前二);

5)国家发明专利实质审查或授权1项(排名前二);

6)以第一排名获得学院认定的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三等奖2项;

7)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其他业绩。

未完成以上要求者,学位论文必须提交给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如果学院学术委员会投票未予通过,学位论文不予送审。

送审论文成绩合格方可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人数为5-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校专家担任。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

2、导师应全面关心和培养研究生的思想、业务和健康素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因材施教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要全面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5、严格考核制度

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文献阅读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同时也完成了相关的实践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达到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表决同意,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上文所述就是江西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江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理学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