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3、较好掌握英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适应本专业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研究方向
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土地利用工程
4、土地经济与管理
学习年限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
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标准另行制定。
培养方式
1、坚持以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
2、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指导小组由指导教师邀请2-3名校内外副高以上职称专家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学分要求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读的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8学分,培养环节不少于5学分。
(1)课程按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5学分,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
(2)培养环节包括学术活动(3学分)、实践教育(2学分)。
2、补修课程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专业核心课程(6分)《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航测与遥感》三门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中。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3、研究生英语(第一外国语,3学分)。通过大学生英语六级水平考试(入学前两年内),或通过出国外语水平考试,或英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或入学前五年内曾在英语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可申请免修免考,成绩计为免修。
课程设置
学位课程:研究生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政策分析专题、中级公共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专题、专业英语、
必修课程:高级土地规划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选修课程:研究生英语口语、数据库技术、土地评价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不动产制度学政策、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专题、SCI/SSCI论文写作专题、农村社会治理专题、环境政策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制度经济学专题、
培养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含学习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学术活动安排等)和论文研究计划(学位论文研究和工作计划),在新生入学后的2个月内完成。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因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认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一经制定不得随意更改,更改个人培养计划应得到导师、学科和学院的批准。
2、学术活动(3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重要方式,学术活动包括做学术报告和听学术报告,参加国际会议计2学分,参加国内全国性一级学会举办的全国性会议计1学分,参加国内全国性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计0.5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5学分每场,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每场。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出国(境)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
3、实践教育(2学分)
实践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科研实践为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任选,至少选择其一项。科研实践一般应聘为助研,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聘任,研究生参加导师或指导小组教师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出具证明进行考核;教学实践一般应聘为助教,协助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本科生教学、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由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考核,由聘任单位教务部门出具证明进行考核;管理实践一般聘为助管,担任校内管理部门工作助手,完成一篇及以上心得体会,由聘用部门出具证明进行考核;社会实践一般为志愿服务、课题调查研究等,撰写一篇及以上调查报告,由参加社会实践主办部门出具证明进行考核。科研实践考核通过计1学分,教学实践、管理实践或社会实践考核通过计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
根据科研创新的培养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应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相关文献,至少阅读60篇研究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占10篇以上,并撰写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选题应于本学科研究方向内容一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研究生应尽早确定研究课题,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尽早进入研究机构或加入科研团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选题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学位论文选题一经通过论证,应严格认真执行,如有更改,应重新论证。
5、中期考核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举行中期考核。
6、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安排第五学期。研究生需提交论文初稿,并向中期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7、毕业与学位授予
(1)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2)学位论文答辩参照《福建农林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15年修订)》
(3)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前,外语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①英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②入学前五年内曾在英语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③达到公派研究生出国外语水平考试标准,成绩在有效期内。出国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应达到以下考试的其中一项标准:GRE≥1000,新托福≥80,雅思≥6,PETS-5合格者,GMAT≥670。④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⑤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EI、SSCI、CSSCI、ISTP收录1篇及以上,或在中文核心刊物(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或在本科院校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4)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前,发表论文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①以学生第一作者在大学学报或省级学术期刊公开发表1篇字数4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②以学生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③以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或第三作者,在权威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④以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或第三作者,成果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文件部分采用或入选教育部社科《成果要报》或省级优秀调研报告。
上文所述就是福建农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福建农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