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23-06-08|8207

所属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学科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科代码:070502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3、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方向

1、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

本方向主要开展的研究领域包括:

(1)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重点关注江西省城乡最优发展路径的探索和规划方略;

(2)研究新经济条件下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韧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城市文化与社区建设等议题,分析城市与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特征、扩散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热点问题;

(3)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农户生计转型以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关注鄱阳湖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形成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

本方向主要开展的研究领域包括:

(1)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重点关注亚热带典型地区多重胁迫下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驱动机制;

(2)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索新型人地关系视角下土地利用和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形成机制以及协调发展路径,重点关注亚热带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优路径的探索;

(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出发,研究基于统筹区域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关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理论和现代技术方法、城乡级差地租形成规律、城乡土地价格评估等理论、方法与实践。

3、资源评价与旅游开发

本方向主要开展的研究领域包括:

(1)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资源时空分布的特征、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优模式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2)综合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3)融合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以及景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原生旅游资源与景区建设相协调的规划模式、凸显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布局和区划方案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地脉、文脉条件下旅游规划方案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第二、三年进行科学实践和论文撰写。

对于特别优秀者,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研究生在规定学制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内容以地理学为基础,侧重讲授人文地理方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兼顾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研究手段。课程体系设置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和方向探究课四级必修课程;非学位课程分为: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三级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英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地理专业英语

学科基础课程:现代地理学(双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2、方向核心课程: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经济地理学前沿、现代人文地理学;

3、方向探究课程:乡村地理学(方向一)、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方向二);

4、方向选修课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方法)、遥感地学分析(跨学科)、自然地理学学术前沿(跨学科);

5、补修课程:地理科学基础、人文地理学基础。

学分要求

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必修课程)不少于26 学分,非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不少于9 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基本文献阅读1学分)。每学分以16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1)公共必修课(共5门,8学分)

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由研究生院于第一学年内统一组织开设(专业外语课除外)。①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2门(总计3学分),分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校硕士生必修)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生必修)1学分,18学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硕士生必修)1学分,18学时。② 第一外国语课有2门(总计4学分),分别为:公共英语(基础英语1学分、应用英语2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专业外语(1门、1学分),各学科组织实施。

(2)学科基础课(2门,6学分)

(3)方向核心课(3门,9学分)

(4)方向探究课(4学分)

(5)方向选修课(至少6学分)

(6)公共选修课(至少选1 门,至少1 学分)

(7)跨学科选修课(至少2 学分)

(8)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不少于2门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

硕士生培养方案设置的各门课程均应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考核成绩达到75 分以上(含75 分)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以上(含 60分)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为闭卷与开卷;原则上,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向探究课为考查课,由任课老师决定考核方式,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

考核的目的在于评价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以期有助于督促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5次以上,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有相关摘要或笔记。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2、实践活动

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硕士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须记入《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实践活动考核表》,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至少阅读国内外前沿专著2部(外文专著不少于1部),论文文献80篇(外文20篇,中文60篇,其中近五年内的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论文阅读清单于确定导师一个月内,由导师结合国内外研究前沿,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签名后交由学院存档,作为考核依据。

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前要求在读期间至少阅读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300-500篇,中期考核前至少阅读300篇,文献阅读能力的考核方式为撰写读书笔记,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定其具体流向,包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两种情况。

科研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相关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拓宽和加深知识体系,培养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每学年末,硕士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

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送审前,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达成如下目标之一:

1)在B类及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2)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并发表学术论文(EI检索);

3)主持完成省级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

4)出版专著或专著章节(排名前二);

5)国家发明专利实质审查或授权1项(排名前二);

6)以第一排名获得学院认定的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三等奖2项;

7)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其他业绩。

未完成以上要求者,毕业论文必须提交给院学术委员会审查。若院学术委员会投票未予通过,毕业论文不予送审。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阐明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可操作性、实施方案、创新点、研究进展等内容,导师和学院(学科)对上述环节审查合格后,硕士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环节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为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重点考查硕士研究生的文献收集、归纳整理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治学态度、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等。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认可后全部盲审。盲审通过的论文送专家评阅和答辩,答辩委员会人数为5-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聘专家担任。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环节严格按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扶助研究生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学生以主导师研究领域为主攻方向的同时,积极吸取辅导师的专业所长,借助学科交叉的优势创造优秀的科研成果。

2、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导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学为主、导师讲授为辅的学习局面。

3、因材施教

对不同背景和条件的研究生要制定有区别的培养方案和论文题目,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科研志趣,并对其积极引导和扶助,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天赋。

4、严格考核制度

在导师遴选、开题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等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上文所述就是江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江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地理学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