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05-06|3775

所属学院:应用气象学院

学科名称:农业

学科代码:095100

学位类型:专业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农业硕士主要依托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具有应用气象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应用气象学专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农业气象学专业,1978年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改名为应用气象学专业,2003年获得应用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应用气象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点,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应用气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应用气象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专业。本专业在中国多种社会机构的专业排名中,连续十多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始终为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的A++专业,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双一流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拥有WMO国际应用气象研究院、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应用气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等国际和国内一流的应用气象学教学科研平台,是江苏省高校应用气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侧重培养具有农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模型、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处理、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师水平高,目前在职专职教师37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拥有“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江苏高等学校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拥有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2人,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教师100%博士化,90%的教师具有海外研修背景,近5年在《NATUR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300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了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为代表的20余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年均科研经费近800万元。

目前本专业拥有在校本科生500余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超过98%,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率100%,毕业生受到中国气象局及地方气象局的好评。

培养目标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较好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本学科最前沿动态及技术,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上的创新,具备基本学术能力,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都急需具备农学和大气科学知识的具有“气象”特色的能够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的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人才;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农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095100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向

1、农业气象信息化

2、设施小气候优化调控

3、农业防灾减灾

学制和学习年限

1、农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3年。修满规定学分、提前完成学习计划、论文水平特别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3年,经费由导师的课题承担。

2、学分要求: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5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PETS-5、科技写作;

2、专业基础课程:

1)基础理论课程: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专业技术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农业信息化技术;

3)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农业信息化进展、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3、限选课程:导师自主设置课程、农业气象学;

4、专业选修课程:农业模型学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灌溉排水工程学、农业生物环境调控、作物栽培学、系统工程学、农业气象灾害与评估、人文素养选修课、FORTRAN程序设计、专业外语;

5、实践环节:专业实践。

学分要求

1、学分总要求

总学分:26学分

学位课学分:15学分

2、课程类别学分要求

2.1学位课(15学分)

A——公共基础课(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所有硕士生必修。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理、工科选自然辩证法,文、法、管理学科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专业学位硕士英语,3学分,授课内容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等。

B——专业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

专业基础课,反映本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该学科的必修课。含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基础理论系统性,又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2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

C——限选课

应含1门导师自主开设的研究方向前沿课程,须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报课程计划,由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可指导学生参加讨论班,算1个学分。

D——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位课以外,为扩大知识面,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中开设的各类可供硕士研究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发展需要制定本类课程。

为了扩大硕士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硕士生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

选修课程的数量不宜过多,不符合本学科发展方向的少而偏的课程须取消,一般设置课程的数量与开设课程的数量比例为2:1。

2.3实践环节(4学分)

E——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应包含学术报告活动和实践活动。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案例教学。

如果相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有特殊规定,该专业的课程应依据相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来设置。

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农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企业实践类课程、学位论文选题、专业实践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个性发展,赋予研究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得到更多实践环节的锻炼,研究生除参与科研实践外,在学期间还应参加其他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中期考核

对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进行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等内容。中期考核不过者,可延期6个月再重新申请考核,最长延期时间为1年。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案例分析等。

学位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和开题

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一般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因特殊原因需延期开题者,应提前向研究生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延期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个月。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化的,需重做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论文按学校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执行。专业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设计需在解决关键性工程技术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新工艺、新产品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或研制出的成果(技术)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研报告需有对农业存在问题详细描述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3、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预答辩。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在每年的3月底前完成。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4、申请学位

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

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活动,属于必修环节,4学分。

1、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安排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专业实践可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或者依托江苏省农垦集团产学研合作基地、江苏昆山市大唐农业生态园校外实习基地、南京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就业实习基地、南京远望富硒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基地、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产学研基地、新疆沙漠气象研究所应用气象产学研基地、江苏昆山市应用气象产学研基地、河南省商丘市气象局产学研基地、安徽宿州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科研基地、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产学研基地,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一般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特殊情况下可申请采取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交叉的方式进行。

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期中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各培养单位及时汇总表格,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将表格报研究生院。

2、专业实践考核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应在答辩前完成。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总结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实习鉴定等,经校内外导师签字认可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由学院组织人员对实践环节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必须达到合格才可获得相应学分,不合格者不计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高级项目管理硕士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