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介绍

浙江农林大学| 2022-04-06|9821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始建于1999年,经过20余年的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国内外有了较好的社会声誉。201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支撑“植物与动物学”学科2018年进入全球ESI排名1%。  

学科拥有一支以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等为学术骨干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建有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1”引智基地、国家林草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科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农林特色,具有社会责任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严谨学风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生物、农林及相关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071000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下设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5个研究方向。

1、植物学方向

植物学以野生观赏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能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林木和水生植物等植物资源为核心,系统开展植物分类与进化、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植物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光合生理、植物次生代谢、细胞壁合成、果实采后生理、植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及其抗逆性获得等方面研究,并通过相关功能基因研究以阐释内在的调控机制。

依托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植物学)、省级重点学科(与生态学共建)、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开展植物学硕士学位点建设,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占教师比例的78%;拥有省优秀老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杰青1人、浙江省专项计划1人、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研究包括植物分类与资源利用、植物结构与功能、植物生理生化、植物衰老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28项,到位经费近千万元;主持及参与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奖1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一级期刊论文40余篇,主(参)编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2、微生物学方向

微生物学由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森林保护学科和校培育学科——微生物学科支撑建设,研究包括资源微生物、食药微生物、植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一方面围绕我国农林业重大病害以及我国特色经济植物病害的致病机理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研究,涉及病害早期诊断与预警,病害发生与流行机制、生防菌资源开发与生态调控综合治理技术,新型微生物农药创制,农药生态毒理机制及其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围绕我国特有的食药用菌资源,开展栽培技术、发酵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拥有一支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包括教授9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0人,博士学历达到100%,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名,浙江省“151”人才10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同时拥有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以及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等人才培养平台。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近50项,横向项目60余项,合计总经费约3000余万元,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20篇,其中SCI收录近40篇,授权专利3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12部。

本专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拓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设有现代微生物学、高级植物生理学、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以及高级微生物研究法、微生物发酵工程、微生物农药创制与生物防治技术、食药用菌栽培等实用性基础技能训练,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深造率和自主创业率,同时可就业于农、林、医药、食品、化工、环保、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

3、遗传学方向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学科。研究包括植物资源保育遗传、植物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群体与数量遗传和树木分子遗传等,主要开展模式植物、珍贵林木和药材的产量、品质、抗逆等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种质创新和繁育研究。

本研究方向由浙江省一流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和校重点培育学科(遗传学)支撑建设。拥有一支由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第一层次、省高校优秀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拥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实验室面积7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实验条件国内一流。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58项,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利15件,审定良种12个。

本专业以培养生物学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设计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细胞与基因工程、天然产物分离与应用、种质创新和高效栽培、生物大数据分析等实践性基础技能训练。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院所、学校、农林机关事业单位、生物公司,或者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或者国外继续深造。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最活跃的学科。以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主要研究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浙江农林大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学科依托于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专用面积7800平方米,仪器设备4600余万元,资产总值达5000余万元。学科结合目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浙江省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植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基因工程和种质创新、植物生物信息学和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学科现有8名教授和6名副教授,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基金项目9项(含重点),省科技厅项目10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一级刊物40篇,SCI收录6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本方向涉及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实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体系,帮助研究生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领域,培养独立从事相关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物公司,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科研服务等工作,或者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外进一步深造。

5、化学生物学方向

化学生物学方向综合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和中药学科中植物化学研究中的优质资源,依托中药学科进行自主招生。中药学科以中药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开展天然小分子物质活性评价与利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修饰、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形成了一支具有22名学术骨干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9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4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1人;入选浙江省“专项计划”人才2人,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2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另有多位教授在全国性专业学会任职。学科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高层次教学科研队伍。

近5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包括“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对山核桃嫁接成活的调控机理研究”、“三七种子后熟发育及贮藏特性研究”,“金线莲两种基原植物杂交障碍及其机理研究”、“应用-H2AX检测环境遗传毒物的可能性研究”等“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中药现代化项目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教育厅等课题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800余万元,获省级以上奖项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1级刊物10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几十部,申报发明专利近百项,获发明专利授权几十项。

以上就是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学研究生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农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生物学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