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专业硕士领域是研究农村发展的变迁和现实,培养面向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科研单位等部门的,能够熟练掌握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工具和方法,具有农村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专业型的职业人才。
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吃苦耐劳、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研究方向
1、农村公共管理。该方向主要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政策、农村公共管理监督与绩效评估等。
2、农村发展规划。该方向主要运用现代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发展规划等学科理论,研究农村发展战略,农村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农村社区规划、社会保障领域中的焦点问题;研究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村镇发展规划;研究农村科技园区建设、城乡联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等相关问题。
3、农业农村发展。该方向主要运用农村发展领域中的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发展规划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农村发展战略与政策、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互动关系及其体系构建、农村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等问题,足本立土化、区域化的个案研究,着重探索与解决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扶贫减贫、古村落保护、农村食品安全、农村基层管理信息化、科技成果的孵化管理与推广转化、农村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发展实践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该方向主要运用文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理论等,研究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农村公众参与和危机管理等;研究农村发展变迁历史与现实,农村文化与农村社会、生产、自然、环境、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等。
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2、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本培养领域根据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实践训练不少于 1年。
(2)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修课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 24 学分,实践训练 6 学分。课程设置参照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经修改而设定。除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之外,理论类课程以16学时折算1学分,实验实践类课程以32学时折算1学分。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安排在1.5个学期内。
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领域主干课程: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规划
选修课程:农村自然资源与管理、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文化与农村发展、现代文化理论、农村文化产业、农村公共政策、农村组织与管理、农村社会工作、区域经济学
必修环节
1、实践训练(6 学分)
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培养单位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定性定量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2、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等。
(1)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由研究生本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制订。指导教师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在了解所指导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情况,对其课程学习、实践训练、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于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将个人培养计划交研究生处备案。
(2)开题报告
根据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研究生与其指导教师明确选题后,一般在3个月内完成开题报告;选题一般在个人培养计划制订时商定,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在开题报告前,研究生须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必要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根据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检查其学习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和帮助硕士研究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学业进步和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具体要求按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
(4)论文中期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主要检查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判断论文是否继续和检测研究生是否能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所有研究生须参加作论文中期报告,并根据其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建议完善后续研究。
学位论文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村发展实践中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3、评审与答辩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资格评审应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工作量和研究质量。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 2 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5~7 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为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上文所述就是浙江海洋大学农村发展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