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 2021-12-13|16332

本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早期合于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和岩土工程(地下工程),于1960年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被批准为土木水利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二级学科点并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相关学科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均为首批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的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总体学术水平高。本学科的建设历来有结合工程实践的需要从事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明显特点,研究成果既推动了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

本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除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十分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目前,一些学术组织挂靠在本学科点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等,并有多人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国际隧道工程协会、国际地下空间协会、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期刊的编委。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无私奉献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做到能力、知识和人格三位一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所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有系统了解;具有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端正严谨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钻研,追求创新。

4、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具有完成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结构分析、试验、工程设计和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能力。

研究方向

1、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数值新方法

2、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动态施工控制

3、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利用、数字化

4、地下工程的风险安全与防灾减灾

5、隧道及地下结构的耐久性、可靠度与健康诊断

6、地铁与轻轨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理论

师资力量

现有教授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并有数量众多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有不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

学科研究硕果累累,主持、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建设部、教育部、交通部以及军队、上海市科委、建委、教委等资助的纵向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与了上海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铁、市政地下工程、越江跨海隧道、高速公路隧道、大型桥梁锚碇基础、水电站工程(如三峡、龙滩、天荒坪抽水蓄能、锦屏)、矿山地下工程、核废料储存地下工程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关键课题研究,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建设了《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等同济大学及上海市精品课程,获得多项上海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

主编、参编了多部国家或地方有关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检测、鉴定标准或规范,例如《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上海市地铁结构抗震设计指南》、《上海市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等。开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本学科教师每年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

合作交流

现已和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英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订立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和主办了多次国际会议。

学制与修读年限

硕士生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对于确认为有可能成为优秀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论文工作延长的时间及其待遇另行处理。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顺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学分要求

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课程设置

学位课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国语、隧道力学与工程(专业外语)、矩阵论、数值分析、应用统计、离散数学、应用数学方法、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最优化方法、地下结构试验与测试技术、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新进展、弹塑性力学Ⅱ、地下结构有限元解析、土力学Ⅱ、高等岩石力学

非学位课:土木工程的风险与安全、人工地层冻结法理论与实践、地下结构抗震、岩土工程离心机模型试验、隧道及地下工程IT技术与应用、深基坑工程、地下结构最优化方法、非饱和土力学、地下空间利用特论、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说明

(1)在满足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下,以上学位课程也可作为非学位课选修。

(2)专业外语的学习以“隧道力学与工程”为基础进行讲解。

(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新进展”主要讲述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健康诊断、耐久性、防灾减灾、数字化、数值计算新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原则上由各位导师讲授学科方向进展。

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其学位申请按《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第六条执行。

授予学位时,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1篇论文,论文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署名顺序为硕士生排第一;或导师排第一、硕士生排第二。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未阐述到的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按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推荐标签:
  • 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术学位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位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