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05-06|3446

所属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一级学科:大气科学

学科名称:气象学

学科代码:070601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博士学位

学科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前身是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创建时建立的气象学系,是国务院1978年首批硕士学位招生点挂靠院系,1988年,天气动力学被批准为国家气象局重点学科。1993年,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气候学被批准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98年,大气科学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气象学二级学科于2002、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2017年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专任教师112名,专职实践教学人员19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4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8名、博士生导师51名、硕士生导师57名,5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程度达100%,具有国际化经历达到83.02%,另有海外非全时专家11名。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学院现有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科技部“973”首席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国家杰青4人(海外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

近五年来,学院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达4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主持其他国家级项目或重大项目课题近150项。学院科研经费迅速增长,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由2012年的3488.11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338.72万元,经费增长速度和总额在全国高校大气科学学科中均居前列。同时,学院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1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750余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论文1篇、SCI(E)收录论文600余篇。

学院拥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江苏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京大气资料中心等重要的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联合组建成立“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入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培养目标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身心健康,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具有运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业务以及管理工作。

070601 气象学二级学科培养方向

1、天气、气候的预测理论与方法;

2、大气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理论;

3、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

4、数值天气预报和资料同化;

5、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及应用;

6、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其数值模拟。

学制和学习年限

1、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2、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

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由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部批准后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最长为6年,期间的经费由指导教师课题支付。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PETS-5(高阶)、科技写作(高级);

2、专业基础课程: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3、限选课程:第二外语;

4、专业选修课程:全球变化及应对、人文素养选修课;

5、实践环节:学术报告。

学分要求

1、学分总要求

总学分:13学分

学位课学分:7学分

2、课程分类学分要求

(1)学位课(7学分)

A——公共基础课(5学分)

B——专业基础课(不少于2学分)

(2)非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

C——限选课

第二外语,2学分

D——专业选修课

(3)实践环节(1学分)

E——实践环节

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方案的规定,在导师的指导下网上制定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并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学生计划,在研究生部及所在学院规定时间内,完成选课。

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师生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从事博士生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

博士生指导教师要关心博士生健康成长,督促博士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了解时事政策、参加公益活动。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博士生应学习一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以拓宽知识面,加深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

博士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完成40学时(不计学分)。具体时间和内容由导师和学院安排。

博士生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人)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博士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式灵活多样,提倡和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以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非定向类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要有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访学的经历。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1、选题与开题

博士论文选题应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背景,应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有学术创新。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广泛文献阅读、学术调研,明确研究方向,予以确定。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2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1年方可申请预答辩。因特殊原因需延期开题者,应提前向研究生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延期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化,需重做开题报告。

2、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博士生以校内公开学术报告形式向专家评审组作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提交书面报告给与会专家审议。报告需聘请本研究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报告会由学院安排相关专家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中期考核结论分为“通过”、“延期重新考核”和“不通过”三种。考核结论为“延期重新考核”的博士生,给予半年考察期,半年后再次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为“不通过”的博士生,或在最长修业年限前一年仍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按照有关规定应给予退学处理的,由考核专家组上报研究生所在学院,经所在学院审议通过后,报学校审批,并做出处理决定。硕博连读生,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审议,报学校批准后,转为硕士生培养。

3、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按学校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执行。博士学位论文应该选题准确、数据翔实、分析严谨、结论正确、格式规范、文字简练。

4、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完成所有必修环节,方能申请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能申请正式答辩,且论文预答辩与正式答辩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5、申请学位

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学位论文内容以及申请学位的研究成果必须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实践环节

学术报告,属于必修实践环节,1学分。

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期间,应至少举行两次不少于1小时的公开性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博士研究生还应参加不少于6次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上文所述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推荐标签: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学术学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博士研究生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博士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