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教融合学院
宁波大学科教融合学院(070)是由宁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二级学院,学院依托宁波大学深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中国科学院院所领先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科研平台、高端的师资队伍,进行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协同开展。学院采用“1+2”学制的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合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宁波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并享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相应的学习、生活待遇(正式入所后不低于3万元/年奖助津贴,入住所内研究生公寓)。毕业时授予宁波大学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同时宁波材料所向合格毕业生发放联合培养证书。
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中科院在浙江省唯一一个直属研究所,是着眼于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下设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医学工程四大研究领域。目前全所已布局了磁性材料与机电装备、高分子与复合材料、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先进能源材料、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方向。
(一)队伍建设
本着“全球人才,本土创新”的发展战略,我所通过“旗舰人才”、“团队人才”、“关键人才”、“春蕾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才计划,先后从美国、日本、丹麦、德国、韩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及国内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了300余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组建了60多个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研究所拥有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省部级以上人才234人等。全所已拥有1200多名研究和管理人员,博士生导师132人、硕士生导师119人,在学研究生1900多人,在站博士后146人等。
(二)科研条件
根据材料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需求部署了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表面工程、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特种纤维、动力锂电池工程、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研究领域。拥有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26个省部级以上实验平台:建立了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技术服务平台、1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中科院企业育成平台、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7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14.4万平米的研发大楼及辅助用房、1个公共研究测试平台及若干个专业测试平台(先后投资5亿多元购置仪器设备),全方位服务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截至2020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600多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39亿元。累计发表论文6000多篇;申请专利4500多件,授权专利2200多件;连续7年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2015、2017、2019年三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获得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与地方和企业开展了多元合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初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目前,与国内730多家企业和全球6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金刚石、大豆胶、石墨烯等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培养特色
宁波材料所注重学研结合、学产结合,注重研究生科研、管理和活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托现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聚优势,为在学研究生提供深入企业参观、实习和组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形成了与研究所科研创新体系、及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结合基础性课题培养一批从事材料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结合应用技术课题培养一批面向市场的技术研发人才;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宁波材料所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多元化的科研环境。现有全职导师中2/3是来自海外知名科研院校和企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均有机会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博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请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6-18个月的联合培养。此外,我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Dyton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德国马普学会Fritz Haber研究所、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程院、加拿大复合材料中心、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强度物理所,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等30多个国家200多个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和世界500强企业,如壳牌、波音、通用、LG、博世、GE、Sabic等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合作;与日本NGK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与世界最强的植入式医疗器械公司美国美敦力公司共建慈溪医工所。宁波材料所还积极开展留学生工作,为研究生培养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目前在学留学生20余名,分别来自法国、巴基斯坦、伊朗、尼日利亚、葡萄牙、斯里兰卡等。
(四)学科培养点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围绕宁波材料所“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建所宗旨,结合全所学科布局和区域产业特色,研究生处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申报相关领域的学位授权点,构建料(化学)-材(材料)-器(机械)相互贯通的学科链条。
目前全所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化学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含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材料与化工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三、科教融合学院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
085500 机械、085404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复合材料制造与装备
肩负贯通“材料—设计—制造-应用”技术创新链的重要使命,该学科方向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集材料-设计-工艺-装备-评价一体化研发平台,逐步建立了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应用示范贯穿的军民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创新链。该学科方向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低成本设计、制造、装备及评价技术,实现其在军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纤维表面修饰及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调控技术;(2)纤维预成型设计与制备技术;(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工艺仿真模拟;(4)复合材料成型工艺;(5)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技术;(6)复合材料修复技术;(7)复合材料健康监测技术;(8)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该学科方向依托浙江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为背景,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设计、驱动控制、智能感知技术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及装备的核心技术展开研究工作,为制造装备的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高效永磁电机及其驱动技术、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数控装备技术;(2)先进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及其运用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3)医疗康复器械及人机交互技术,从医工结合的角度解决先进医疗与康复器械中的人机交互与脑机交互的信号获取、识别与人机融合问题。
※精密制造工艺与系统
该学科方向涵盖先进工艺研究,多能场仿真分析,以及智能化工艺系统集成三部分,强调软硬件的结合以及现代工程方法的使用。其主要特色是聚焦于精密与极端制造技术,依托浙江省航空发动机极端制造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综合利用各种能量场和智能技术,突破选定的先进制造工艺和系统,集中于典型难加工材料及复杂零部件高速微细加工,服务于国民经济、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去除加工;激光冲击强化及表面处理技术;先进增材与增减材制造技术;水助激光加工技术;多能场仿真与验证技术;大功率超声波相关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公共安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制,主要研究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虚拟现实、视频分析、嵌入式系统等算法实践和理论分析,在空基监控、全向视觉传感器、智能医学影像及图像处理等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由计算机视觉及智能感知技术和智能医学影像团队组成。计算机视觉团队侧重开展360度全景视觉技术、全景监测和显示技术、一体化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等的研究工作;智能医学影像团队具体开展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以“精准医疗”为核心方向,开展基于医学图像/眼科影像的自动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算法及技术以及基于人体基因、医学图像和大数据处理的精准医疗算法及技术等研究工作。
※ 机械强耦合损伤与表面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深海、深蓝、深空、极地等高端制造技术领域发展需求,聚焦机械表面界面科学基础交叉前沿,致力于设计和发展极端环境下高性能、长寿命、可靠服役的机械系统和部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在力、热、化学、辐照、腐蚀等强耦合作用下的机械服役特性;(2)机械表面界面动态效应、设计优化与性能调控;(3)极端环境机械损伤防护理论与表面技术;(4)极端工况机械部件服役性能评价、预测与延寿技术。
上文所述就是宁波大学科教融合学院机械、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宁波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