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于2019年获批教育专业硕士点。现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研究实力雄厚的导师团队,校内导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44人,博士比例近100%;校外导师中正高级教师21人,高级教师53人;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12所,分别是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江南中学、无锡市东林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无锡市东林小学、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本学科拥有国家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江苏省教师培训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基地;获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被SCI、CSSCI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近 200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获得了学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视野开阔、素质全面、能力卓越、适应现代化和国 际化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主要培养方向包括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音乐)、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视野开阔、素质全面、能力卓越、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的从事基础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教育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人才。
045114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科于2019年获批教育专业硕士点,已形成学历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研究实力雄厚的学科团队。目前,教育专业硕士(现代教育技术)导师团队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比例近100%。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发表SSCI、CSSCI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近180余篇。毕业生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主要走向基础教育、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获得了学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培养目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及其他相关岗位的人员。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熟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掌握基础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能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 教育理念有机整合,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3、具有对数字化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应用与评价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 部门的教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的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较好的教育科研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上文所述就是江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江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于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2、泵与泵站工程及系统节能技术;3、热力机械燃烧与能源利用;4、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多相流及复杂流动;5、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6、化工过程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08
2024.11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085502 车辆工程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5、现代汽车轮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