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东华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东华理工大学| 2023-05-31|8021

所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代码:081200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学科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立足于我校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管理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和优势,重点为地学、核信息化发展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支撑,是江西省十一五和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其特色主要体现为:

1、紧跟地学与核学科发展前沿,在地学软件及其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行业软件标准化与测评、智能算法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应用与方法支撑。

2、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研究成果丰硕:近些年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3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

3、有一支既精通计算机学科又熟悉业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学历学缘结构好,有硕士导师20余人、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

1、软件理论与开发方法

2、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

3、图形图像处理与三维重构技术

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得、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具备如下能力: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求实和团结合作精神,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Ⅰ、Ⅱ);

专业必修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机器学习、高级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

专业选修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前沿、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基础、软件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高级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

必修培养环节

1、教学、科研实践;

2、文献综述;

3、开题报告;

4、学术活动。

上文所述就是东华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东华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免费领取】国内、国际各大院校在职研究生学位招生简章信息

免费领取 :
推荐学校 :
推荐专业 :
当前学历 :
学生姓名 :
联系方式 :
相关文章推荐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介绍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于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2、泵与泵站工程及系统节能技术;3、热力机械燃烧与能源利用;4、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多相流及复杂流动;5、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6、化工过程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08

2024.11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085502 车辆工程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5、现代汽车轮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