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介绍

浙江工商大学| 2022-07-29|10697

浙江工商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是2016年批准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在工商管理学院。

045400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16名指导教师,教授10名,副教授6名。学位点负责人为王永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基金三项,在《管理世界》、《心理科学》等国内一级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金杨华教授/博士、朱玥教授/博士、范钧教授/博士、孙元教授/博士、俞荣建教授/博士、王晓刚教授等。

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了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荣盛控股集团、字节跳动(上海)游戏用户研究负责人等企业高管为学位点实务导师,为学生提供实务经验支持,并建有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荣盛控股集团等一批校外实践基地。

近年来,本学位点紧跟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不断开拓研究领域与视野,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的奖项。

本学位点聚焦与组织中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下设三个方向:

(1)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方向:从当前社会和组织对心理学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针对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中出现的管理实践问题,通过系统培训,帮助学生(a)掌握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心理学应用能力;(b)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员工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提升管理有效性;(c)掌握各类管理沟通、人际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

(2)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顺应当前国内企业对心理测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重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企业、技术与实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a)理解和掌握相关心理测量理论和测量工具的使用;(b)掌握各类测评数据、资料的分析、挖掘和管理技术;(c)掌握测量、考试等评价技术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运用策略和技巧;(d)学会大型专题测评项目的管理和商业运作;(e)掌握独立管理和运作测评咨询机构的商业运作模式。

(3)职业心理与职业健康:充分汲取国际职业心理与职业健康的理论和技能,扎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状,培养专业的心职业心理与职业健康的工作者与研究者。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a)理解和掌握职业心理与职业健康的各主流理论;(b)熟练掌握职业情景中的员工心理与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c)能够在心理伦理规范下开展职业心理与职业健康的咨询辅导工作。

上文所述就是浙江工商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工商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免费领取】国内、国际各大院校在职研究生学位招生简章信息

免费领取 :
推荐学校 :
推荐专业 :
当前学历 :
学生姓名 :
联系方式 :
相关文章推荐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介绍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于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2、泵与泵站工程及系统节能技术;3、热力机械燃烧与能源利用;4、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多相流及复杂流动;5、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6、化工过程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08

2024.11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085502 车辆工程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5、现代汽车轮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