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风景园林事业任职资格紧密相关、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相衔接的学位制度。主要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培养硕士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了解我国及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生态区域规划与设计基本理论;掌握园林植物应用(栽培、繁育、养护管理及应用)、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与规划、森林公园保护与规划、生态区域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文化和艺术原理、设计理论和植物材料进行规划设计的能力;熟悉我国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森林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和应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监理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进行课程加学位论文研究的两段制培养模式。
2、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与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由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学科和风景园林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3、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课程学习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教学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课程设置
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规划原理与方法
专业基础课:风景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应用与植物造景
专业学位课:园林植物资源与分类、江南园林风格与实践、园林植物科学与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专题
专业选修课:风景园林规划案例分析、园林建筑与工程设计专题、设施园艺学、人文素养专题、中外园林史、园林美学、城市绿地规划原理、科技论文研究及写作专题、社会心理学、风景园林实践
学位论文工作
1、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具有明确的风景园林背景和应用价值,应有先进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风景园林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在公开刊物上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研究论文,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有3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风景园林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上文所述就是浙江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