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主要围绕东海渔场渔业发展需要,在渔业生物学、渔具力学、网片剪裁工艺学、水产养殖学等为代表的基础理论以及渔场调查与预报、渔具革新、渔业工程、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养殖疫病与防控,养殖营养与饲料、渔业环境保护和增殖放流、渔业管理等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以“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水产”省一流学科(A类)等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与平台;建有“水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陆上实验室、“浙海科1号”、“浙渔科2号”等海上科研平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建设专业,2014年列入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本学科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同时获得省部级奖50多项;提出的“伏季休渔”、“拖虾休渔”建议被国家采纳并实施;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级以上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出版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
水产学科学位点现有正高职称30余名,博士学位50余名。有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1名,农业部渔具专家2名;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省“151”人才等20名。另外,本学位点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有多年联合培养研究生经验,研究生选择导师机会较多。
0908 水产一级学科学位点主要有以下学科方向:
(1)水产养殖
本学位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现有正高职称10名,副高职称20余名。近五年来,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奖2项,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与疫病防控:以保障养殖生产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为切入点,主要围绕养殖区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过程、养殖生物生态耐受与响应特征、养殖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养殖环境容纳量与扩容途径、养殖生物逆境补偿机制与生物营养能量学、环境污染物与病敌害生物预警防控、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以及诊断检测方法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②水产动物繁殖与遗传育种:以适养水生经济动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适养生物基础生物学、种质遗传学、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以及苗种培育和育种技术等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③水产养殖工艺与技术:以实现养殖产品(含苗种)高效绿色产出为着力点,主要围绕养殖生物移植、养殖装备研制与开发、养殖模式构建与技术参数优化、养殖生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2)捕捞学
本学位点拥有国内水产类院校中较高水平的渔具水动力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海科1号”、“浙渔科2号”近海科考船等科研平台,20余处校外产学研基地。现有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10多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2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多年来,在渔具渔法与渔业工程技术、渔具理论、渔船装备与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著作、教材近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本学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在国内外选择学习和研究,毕业后可在海洋渔业或相关领域广泛就业。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捕捞学基础理论与渔具设计:以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学和生物学为基础,运用计算数学、数值模拟、水槽试验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渔具材料性能和渔网剪裁工艺技术、渔具及其构件与渔业设施的水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渔具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渔具和渔业设施的设计、鱼类行为学和渔具匹配技术、渔业生产的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②近海渔业工程技术:以收获经济水生生物资源为目的,以渔具与渔业设施渔获性能理论为基础,根据渔业生产发展要求,在现代绿色生态捕捞技术、渔具渔法改革、渔具管理、节能省力高效安全渔业装备与技术、近海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海洋牧场建设、休闲渔业、海钓、智慧渔业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③远洋捕捞工程技术:以开发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远洋渔具技术理论和远洋渔场形成原理为基础,围绕远洋渔业、过洋渔业、极地渔业和深海渔业发展要求,在远洋捕捞渔具技术、远洋渔业装备技术、远洋渔场探测技术、深海捕捞技术、远洋渔业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3)渔业资源
本学位点建有以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现有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20多名,拥有东海区渔业资源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日渔业委员会生物资源专家小组副组长,是浙江省唯一且在东海区具有重要影响的渔业资源中坚科研力量。为主提出了伏季休渔、拖虾休渔期等管理方案已在东海渔场开发利用中应用。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 收录35篇;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项。毕业生可以在渔业、环保等科研和管理单位就业。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渔业资源生物学:以渔业资源种群生活史研究为基础,根据当今渔业发展要求人类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保持海洋生态平衡以及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要求,运用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海洋生物保护学原理,在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变动、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②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以渔业资源调查、监测为基础,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运用数理模型和经验公式,对资源量和可捕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估和预测,在渔业资源种群动态、资源评估方法、渔业生产实时监控技术、渔业资源利用现状、渔业管理方法、渔业管理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③渔业水域环境评价与修复:以提高水产品产量及质量安全为目标,在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水域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与预测技术,水域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灾害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海洋工程对海洋渔业生物及环境的影响,环境因子变动与渔业水体富营养化关系以及赤潮发生机理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以上就是浙江海洋大学水产硕士研究生学位学科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浙江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25
2024.11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培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010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课程:马列原著导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25
2024.11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培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010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课程:马列原著导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25
2024.11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带头人陈晓明教授在人学理论、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文化哲学研究;3、政治哲学研究;4、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研究。
25
2024.11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学科带头人陈晓明教授在人学理论、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文化哲学研究;3、政治哲学研究;4、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