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培管理学院 专注人才成长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江苏师范大学| 2022-05-04|10464

江苏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 2016 年,依托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均是江苏师范大学建制最早、综合实力较强、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本授权点专职教师队伍均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76 名专任教师中,教授 15 名,副教授 39 名,59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结构合理。 其中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名、江苏省特聘教授 1 名;近五年,2 人获得江苏 省“双创人才”,12 人次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333 工程”和“青蓝工程”等各类 人才计划,1 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 团队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 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学科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现有仪器设备 5367 台(套), 设备总值 8749.5  万元,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 98.2%。大型仪器有核磁共振仪(Bruker 400 MHz)、高分辨质谱仪(Bruker-micro-TOF-Q)、X-射线单晶衍射 仪(Bruker SMART APEXII CCD)、气相色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X 射线衍 射仪、热重和荧光光谱仪等实验仪器。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级理学硕士点,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二级学科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 生物工程材料、功能材料的设计与量子调控、光电功能材料。金属有机化学、新型功能材料的合成等。各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 研究成果。每年发表 SCI 论文百余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占四分之一左右,研究 生作为第一作者每年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包括 J. Am. Ceram. Soc., Mater. Lett., 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J. Org. Chem.,Chem. Commun.,J. American 等国际著名期刊。研究生就业率 100%,获得学位率 100%。

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 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能做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 风严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学术道德,能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服务。

3、具有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

4、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能听懂外文学术报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5、应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沟通与交流,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研究方向

1、新能源材料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随着能源资源的过度利用,能源逐渐短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威胁与挑战。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的研究成为摆 脱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目前这些新能源转化效率、成本等还受到材料性能的限 制。研发清洁、高效及廉价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及锂离子电极材料以及提高 能源的利用效率迫在眉睫。本方向近年来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及锂离子电池 等新能源材料合成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1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0 人。 主要成员有国外合作研究经历。该学科方向近五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7 项。近五年在国内外权威刊物 Inorg. Chem.,J. Mater. Chem. A,Nanoscale,J.Power Sources,Electrochem. Commun.和 Electrochim. Acta 等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11 篇发表在 SCI 工程技术类一区刊物上。

2、催化材料

本研究方向的重点侧重于光催化材料、多孔催化材料、以及非均相催化材料的构筑,对于光催化材料主要选择具有光电响应的半导体金属化合物做为研究对象,多孔催化材料主要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机共价材料等多孔材料为研究对象,均相催化材料主要研究催化重整、催化加氢、脱氢、氢氨化反应。 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1 人。1 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 人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方向带头人屠树江教授被聘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3  个国际刊物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学科方向近五年主持了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 项省“六大人才”基金,17 项省厅级项目。在国内外权威 刊物 J. Am. Chem. Soc.、J. Org. Chem.、Org. Biomol. Chem.等上发表论文

3、生物功能材料

本方向的重点在于生物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重大疾病临床诊断和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学的交叉和融合,构建具有独特光电性质和传感功能的生物复合材料,并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药物分析及药物筛选。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1 人, 其中 1 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 人为江苏省“特聘教授”,7 人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研究人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瑞典林雪平大学、 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该方向近三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在 Anal. Chem.,Chem. Commun.,Lab Chip,Biosens. Bioelectron.,J. Hazard. Mater.,J. Chromatogr. A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

4、材料失效分析与预防

本方向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基于数字全息术和描电化学显微镜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实验室,十余年来致力于将全息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等现场观测手段和电 化学相结合研究材料的失效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材料防护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研究领域:

(1)将数字全息术等现场无损观测手段和电化学方法相结合研究金属材料 失效的动态过程:现场可视手段可以提供最直接的实验证据,使人们对于金属腐蚀机理的研究不再是建立理论推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为 开发用于金属腐蚀防护的新技术提供了有效的现场观测手段。

(2)在分析金属失效理论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缓蚀剂;以及用这些手段观测金属表面自组装膜的动态形成过程,为探讨自组装膜形成的机理提供实验证 据。金属表面自组装缓蚀功能有序分子膜存在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使得这一研 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3)利用数字全息术研究金属电沉积过程,研发新型的电镀涂层防腐技术。 该研究的继续和深入不仅可以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可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其中 5 人获得博士学位。1 人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 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该学科方向近五年获得了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发表在 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Electrochem. Commun.等本专业世界优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5、功能材料的设计与量子调控

本方向围绕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利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维度、掺杂和外场等条件对材料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设计出新型超导材料、超硬材料、新型功能半导体材料,设计满足能源、环境和信息科学技术需要的量子器件。 在新型功能材料设计与物性调控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科学研究计划,开展如下基础研究:

(1)高压下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质研究 利用基于遗传算法或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结构预测方法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手段设计新材料,如设计宽带隙半导体、超硬材料、高能量密度材料、超导材料和拓扑材料等。

(2)基于量子体系的能量转换材料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利用能量密度函数、原子势和分子动力学等量子化学理论,设计新型纳米电极和电解质材料,预测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指导电池关键材料微纳尺度上的合成及可控制备,缩短开发周期。

(3)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构筑及其物性调控研究能够在室温和大气中稳定存在具备良好场效应性能的新型半导体二维原子层材料,揭示外界条件对其量子性质的调控机制,实现基于二维原子材料的 可进行功能设计的人工微结构,对其进行基于新奇物性的材料设计。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0 人,讲师 2 人,其中 14 人获得博士学 位。1 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1 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方向带头人李延龄教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 团队带头人。该方向近五年获得了 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 Nat.  Commun.、PNAS、Adv. Funct. Mater.、Nano Letters、PRL、Sci. Rep.等本专业世界优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50 多篇。

6、光功能材料

本方向涉及红外硫系玻璃的制备及其应用,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新型光功能晶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以及新型微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通过对几类光功能材料的研究,改进了材料的性能,提高了材料的品质, 拓展了它们的应用领域。目前在中红外玻璃与光纤、中红外透明激光陶瓷、超快 激光晶体、单晶光纤和大面积微纳结构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该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7 人,讲师 4 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 中 10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 人为江苏省双创人才,聘任国际著名专家 2 人, 该方向近三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 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国防项目 3 项,该学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中红外硫系玻璃损耗达到国际先 进、国内领先水平,透明激光陶瓷损耗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超快激光晶体的研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大尺寸微纳结构的制备以及在生物化学传感方面均取得 特色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在 Opt. Lett., Opt. Express, J. Am. Ceram. Soc,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学制及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多可延长 2 年。前 1.5 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后 1.5 年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

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并重、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培养方式以导师负责为主,以学科组集体培养为辅。指导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德、 智、体全面发展。

2、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并重硕士生应在系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完

成学位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研究生在校期间需积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理论学习、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他培养环节包 括学术活动(学术讲座、讲习班、讨论班)、学位论文工作(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阶段性研讨与预答辩)、实践活动等。

公共基础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阅读、英语写作

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

专业必修课程:功能材料

专业选修课程:计算材料学与材料设计、半导体物理基础、发光学与发光材料、陶瓷工艺学、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红外光学材料基础与应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分析测试方法、陶瓷材料学、玻璃工艺学、激光与光功能晶体材料概述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一年基准学制安排。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必修环节,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可根据研究生的发展和分类情况,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形式,至少完成 1 学分。实践结束后应撰写总结报告,由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

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 2 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工作量 为 1 学分/18 学时。

科研实践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在校外(包括国外、境外)进行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活动(不含三个月以上的联合培养)。科研实践的工作量为 2 学分/22 工 作日。

课外阅读与科研计划

研究生应阅读足够量专业文献,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以及科研计划进行考核评价。

中期考核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学生需填写《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综合评定表》。中期考核采取研究生自评、导师评价、学院审核 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水平等作出综合评价。中期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包括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课程学习不合格、明显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应终止学业,作 肄业处理。

开题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科组组织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要求紧密结合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或实践价值,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切实可行,预期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具体要求:1、有明确的研究方向;2、熟悉国内外研究背景;3、提炼关键学 术问题;4、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由三位以上专家成立开题报告考评小组,采取学生汇报、专家评议的形式结合开题报告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考评。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导师负责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二次开题,二次开题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业,作肄业处理。 

学位论文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要选择本学科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体现科学的研究过程和 研究方法,应满足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应用性、写作规范等要求,并严格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2、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起讫日期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二年级上学期初),到答辩日计算(三年级下学期末)。

3、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审,一般每份学位论文送两位校外专家和一位校内专家,三份评审意见必须均在合格以上才能申请答辩。

4、在正式答辩前,各课题组及指导教师应认真组织预答辩,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决定是否许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5、正式答辩时间由学院结合学校安排设定。答辩会可由导师自行组织(需报学院备案),也可由学科组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须由五名或七名副高级职称 以上专家组成,其中答辩主席须为校外正高级职称专家。论文答辩结果分为通过 和不通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是硕士学位授予的必要条件。

6、未能在要求时间节点前完成正式答辩或正式答辩未通过者,须推迟一个 学期才能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过程的论文评审、预答辩、正式答辩等程序不 变。

毕业与学位申请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申请毕业及学位条件:

1、须在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

2、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3、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的 SCIE 或 EI 论文一篇。 该论文只能用于一人次申请学位论文。

上文所述就是江苏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学科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江苏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江苏在职研究生学位在线报名
相关文章推荐

19

2024.09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基本学制为3年;学科面向公安司法、法律服务、行政执法和诉讼法学教学科研等行业领域;030106 诉讼法学专业课程: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法学方法论与论文写作、诉讼证据研究、刑诉比较研究等。

19

2024.09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基本学制为3年;学科面向公安司法、法律服务、行政执法和诉讼法学教学科研等行业领域;030106 诉讼法学专业课程: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法学方法论与论文写作、诉讼证据研究、刑诉比较研究等。

19

2024.09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非定向博士学制为3年,定向博士学制为4年;030106 诉讼法学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法学;2、民事诉讼法学;专业课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比较研究、外国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等。

19

2024.09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非定向博士学制为3年,定向博士学制为4年;030106 诉讼法学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法学;2、民事诉讼法学;专业课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比较研究、外国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