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由原旅游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于2022年7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面貌全新而又历史悠久的学院。作为前身院之一的旅游学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开办的旅游专业,1998年5月成立旅游系和旅游研究所,2004年成立旅游学院(原副省长王美香授牌),2010年福建海峡旅游学院挂牌(国家旅游局杜江副局长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洪捷序副省长共同揭牌);作为前身院之一的公共管理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开办的政治教育专业和1960年成立的政治教育系,历经政治教育系、经济法律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现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社会工作硕士(MSW)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共4个专业学位点;设有行政管理系、社会保障系、城市与旅游系、酒店与会展系和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海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首个旅游学科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政治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福建省高原学科依托的研究中心)、福建省文化与旅游研究院、智慧文旅产业学院(省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国家旅游规划乙级资质机构)、马克思主义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平台。现办有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酒店管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009年6月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该硕士点的培养目标为造就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方案执行、督导、服务评估和研究能力,能针对不同领域及人群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优势,整合社会工作、社会学、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专业与学科的力量,基于我校教师在社会工作本科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实务经验,确定专业方向主要有4个: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硕士点教学的本校专任教师有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文凭的6人,占50%,100%的教师拥有硕士以上文凭。谢宏忠、严静、温谋富、张碧红等4位教师被福建省民政厅聘为福建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家库成员。专任教师目前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有谢宏忠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导向研究”(12BKS077)、 严静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SH006),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的有严静副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7YJC840050)。
035200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根据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社会工作实务与训练、社会工作伦理、社会政策与福利等;从办学特色与福建地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设置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有:中国社会政策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困与救助、社会工作实习工作坊、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评估、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工作督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上文所述就是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广大学员报考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报考信息请咨询亚培研学研究生培训老师。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2024.11
江苏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流体机械内部涡激振动、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多相反应流体动力学、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气液燃烧理论与工程应用。